隨著中國逐步邁入“汽車社會”,兩會期間跟汽車相關的話題,也逐年增加了。跟往年一樣,大家關注的焦點依舊在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產業升級等方面,與此同時,由于去年北京等地多天的霧霾天氣,使得“治理霧霾”的擔子,也或多或少地落在了汽車企業身上。
還有年年提年年等的“公車改革”,也成為了兩會期間的焦點。真正實施起來的話,對本土車企倒是個利好消息。因此本土車企都在翹首以待,希望兩會后能夠實施到位。
近兩年來,中國汽車行業雖然發展迅速,但也不乏制度缺失以及不規范之處,對企業、對消費者來說都是。希望,未來中國汽車不再處于“囧”境,希望,我們不僅是汽車制造大國,也能成為汽車品牌大國。
【公車改革】 喊了二十年 今年能實施?
近二十年探索過程中成效甚微的公車采購,即將迎來改革破冰?消息人士透露,去年2月公布的公車采購目錄征求意見達一年之久后將于今年“兩會”后出臺最終的修訂版,汽車業即將正式實施公車采購目錄。
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前,合資品牌采購量占我國公務車采購規模近90%,2011年1~6月份,政府采購中自主品牌比例僅20%。與此同時,2008年我國公務車采購金額高達800億元,2011年超過1000億元。一直以來,公車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都是一律的豪華高檔,一律的牛叉車牌,一律的車隊過市……當然,還有用車超標、公車私用等問題的曝光讓公務用車成為不斷升溫的熱點話題。
因此,公車改革這個話題,一直在兩會中都呼聲很高。事實上,早在2011年底,工信部就發布了《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管理細則》的“雙18”條例,提出對公務車進行改革,要求一般公務車的排氣量從2.0升降低到1.8升,價格從25萬元降低到18萬元。這就給了一些品質足以與合資品牌匹敵的本土品牌,尤其是汽車集團的“寵兒”——例如一汽紅旗、廣汽傳祺、上汽榮威等本土品牌很大的機會。
去年2月,為了打擊某些機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做法,國家主管部門繼續發布了《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征求意見稿)》,首次將合資車型排除在外,入選的412款車型全部為自主品牌。但是,2012年一年下來,這一政策卻始終未見真正執行。而且,這份“意見稿”也給領導干部留好了買外資品牌豪車的“后路”,因為其中只提到公務車為“普通公務車”,但不包括“領導干部公務車”,這意味著省部級領導依然可以選擇外資品牌。
而在今年兩會期間,“公車改革”的呼聲也是一波接一波。據稱,公務車采購修訂版將進一步降低公務車采購的單車價格,從18萬元降至16萬元,而這“1816”的新標準將于2013年全國兩會之后出臺。或許,只有真正開始實施,才能夠真正讓本土品牌受益。
他山之石:韓國
事實上,在幾乎所有有汽車工業的國家,公務車采購本國車型都是條不成文的規定。以我們的鄰國韓國為例,據統計,韓國副部級官員大部分乘坐1.6L的現代車型。韓國從經濟起飛初期起就不用進口車作公務車,起初主要是節約外匯,同時也為培育民族汽車業,現代汽車就是在那時崛起的。但這一政策也曾受到西方的壓力,上世紀80年代末,韓國汽車進口自由化后,韓國政府曾一度考慮把進口車用于公務車,但由于輿論的壓力并未施行。
【治理霧霾】 歸罪到汽車 書福哥叫板
去年,北京連續N多天的霧霾天氣,“加厚型防毒口罩”成為了老百姓出門的“標配”,空氣質量問題到了不得不治理的時候。不過,似乎管理層將霧霾的造成更多地歸咎于汽車行業。在今年的兩會上,就這個問題,兩會的代表可就差點兒“掐架”了。
3月4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的新聞發言人傅瑩說道,全國人大針對主要污染物的總量控制、機動車污染防治等提出明確的應對措施。傅瑩建議,一是加強環境保護的立法,包括修改和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和環境保護法等;二是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和檢查;三是要講求實效,將環保成效和地方政府的考核掛鉤、結合。對主要污染物的總量控制、機動車污染防治等要提出明確的應對措施,對跨行政區域污染加強聯防聯控等,希望采取多項措施,能夠鼓勵和引導企業防控污染,引導綠色消費。
據媒體報道,有人大代表還提出了“國家應劃出車輛總數控制 ‘紅線’”的提議,希望建立全國統一的“城市汽車數量控制指標體系”,實行城市汽車總量控制制度和按計劃投放號牌制度。也就是說,要將限牌、限行從目前北上廣等幾個大城市,擴大到更廣的范圍去。
霧霾是否都是汽車的罪呢?這廂,吉利汽車總裁李書福可不干了。他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霧霾并不能全賴汽車。同時,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于政府,應該盡快修改《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將實施了十幾二十年的法律法規跟著時代的腳步進行更新;于汽車企業自身而言,也應該“找到自身可做的事情”,即“一進一出” 控制車內空氣質量和控制尾氣排放兩個方面。
他認為,首先是車內空氣質量,在車內材料選擇上,避免一些揮發性的氣體產生,讓車內本身不要產生污染氣體;其次是讓車外空氣進到車內的時候,有一個凈化系統,使PM2.5不要進來;最后在排放上要提高發動機的排放標準,車企要主動進入油電混合或純電動汽車領域。
他山之石:英國
有“霧都”之稱的倫敦,也是經過了漫長的治霾之路。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就是由英國人頒布的。上世紀80年代后,為了治理交通污染,倫敦出臺了一系列治理方案。同時,在2003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私家車征收“擁堵費”,并將此筆收入用來改善公交系統發展。不過,跟我國首都北京不一樣的是,倫敦雖然收擁堵費,卻幾乎不限行,也不限牌。主要還是用經濟制約大家開車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