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從民營自主品牌率先開始,到今年國企集團大方跟進,中國汽車自主品牌讓人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進步。
如果說兩年前消費者還在為國內鳳毛麟角的自主品牌汽車召回而感慨利益得不到保障,那么今天他們可以得到一些慰藉了。去年以來,民營自主品牌長城、吉利等率先公開召回問題車輛,到今年東風、長安等國有大型汽車集團大方跟進,中國汽車自主品牌讓人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進步。
從幾年前拒不召回到被迫召回,再到如今的主動召回,自主品牌姿態的轉變一方面在于召回制度的完善,去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草案)》,對生產者隱瞞汽車產品缺陷或不按規定召回缺陷汽車產品的行為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另一方面在于國內自主品牌經過多年打拼對于自身的品質有了足夠信心。此外,國內自主品牌的“走出去”戰略也為其接軌國際提供了契機。
從被迫到主動召回
汽車召回,在國際上本來是家常便飯,包括世界級汽車品牌都有數量不等的召回記錄,但在我國卻長期面臨著相對滯后的局面:在我國的汽車召回事件中,召回的汽車產品基本集中在進口車型和合資品牌,自主品牌鮮有涉及。
事實上,在競爭激烈的自主汽車市場,廠家出于口碑考慮,盡管其許多車型存在安全隱患,但其并不進行召回處理。這種遮掩行為,于情可解,于理則不合。
有分析人士統計,2009年國內56次車輛召回中自主品牌汽車僅有2次;2010年國內95次召回中自主品牌僅有1例;2011年國內車市82次召回中,同樣自主品牌只有1例……
這種狀態從去年開始有了轉變。據記者不完全觀察,從去年到今年,包括國有大型車企到民營自主品牌都開始主動公開地召回其問題車輛,并大方坦承自身存在問題。
去年6月,長城對其存在安全隱患的12340輛哈弗H6進行了召回;去年9月,吉利對其子公司浙江豪情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的55018輛金剛、金鷹轎車進行召回;今年3月4日,長安汽車宣布因其SUV車型 CS35的曲軸通風設計缺陷存在機油乳化風險,對全部售出的1.2萬輛CS35車型進行主動召回,同時為打消消費者顧慮還做出了延長一年或2萬公里發動機相關部件質保期的承諾。長安事件中,盡管此次召回事件涉及的車輛規模較大、質量安全問題也較為嚴重,但業界包容和理解遠多于質疑,甚至還有不少表揚之聲。
顯然,無論是大國企,還是民營車企,這種“主動認錯”、“有錯必糾”的負責態度和擔當精神贏得了口碑。
三重因素自主變“大方”
讓自主品牌召回從遮遮掩掩走向落落大方的原因,大致有三點:一是召回制度完善,并且以立法形式進行約束;二是國內自主品牌經過多年打拼對于自身的品質和質量有了足夠信心,面對問題學會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三是國內自主品的“走出去”戰略也為其接軌國際提供了契機。
關于第一點,我國第一部汽車召回制度來自于2004年的“3·15”。時年我國出臺《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首次實施了汽車缺陷產品召回。但是業界評價這一《規定》僅僅是行業強制而非法律約束,再加上執法主體不明確,配套法規也較少,罰則不夠重,所以《規定》的實際威懾力并不是很強。
時隔8年后的2012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草案)》。這一草案的要點在于,其對生產者隱瞞汽車產品缺陷或不按規定召回缺陷汽車產品的行為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
關于第二點,在長安召回CS35事件上明顯得到了印證,業界的聲援明顯多過了批判。業內人士認為,長安在該車型尚屬試驗階段敢于召回,更能體現自主品牌實力的進步,“以前都是引進三菱等他人的發動機,自主品牌自身對發動機內部不太懂,你也不能懂,否則就侵權,有了問題,即便召回也不知道怎么解決。長安此次召回,至少說明技術有了大幅提升。”
關于第三點,隨著國內自主品牌競相走向海外布局,也在逐漸適應國際上的種種規則。包括此前吉利、長城召回,都被業內認為其敢于主動面對的態度體現了企業管理、技術上的進步及企業發展的實力,且體現出了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這種成熟的企業行為可以反映出我國自主品牌企業正在快速走上與國際接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