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持續的霧霾天氣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在造成霧霾天氣的的多重因素中,汽車尾氣是主要因素之一,加快汽車節能減排迫在眉睫。繼本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油品質量升級后,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又發布《關于加強內燃機工業節能減排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乘用車發動機作為《意見》關注的焦點,其節能減排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將全面加快。
增壓、直噴技術將成主流
記者注意到,該意見對乘用車用發動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中,汽油機方面,重點推廣應用增壓直噴技術,掌握燃燒和電子控制等核心技術,開發直噴燃油系統、增壓器等關鍵零部件,鼓勵2.0升以下排量特別是1.6升以下小排量汽油機采用增壓和直噴技術。無獨有偶,近日,美國權威汽車雜志《Ward’sAutoWorld》公布了2013年度十佳發動機的評選結果,增壓技術發動機超過了半數。多位業界專家表示,缸內直噴、增壓技術已經成為了未來市場的主流,而一般汽油發動機將慢慢退出這個舞臺。
“以1.8T渦輪增壓發動機來說,經過增壓之后,動力可以達到2.4L發動機的水平,但是耗油量卻相當于1.8L發動機,這就提高了燃油經濟性以及降低了尾氣排放!碧旖蛞患移嚲S修服務中心主任、汽車領域專家趙金凱向記者表示,一臺發動機裝上渦輪增壓器后,其輸出的最大功率與未裝增壓器相比,可增加大約40%甚至更多。
而與與同排量的一般發動機相比,直噴式發動機的功率與扭矩都提高了10%。
增壓與直噴技術雖好,但成本較高。以缸內直噴的供油系統為例,除了其在研發過程必須花費更大成本外,由于其構成復雜且精密度要求高,零組件的價格也比傳統供油系統昂貴很多。目前具有缸內直噴技術的發動機僅應用在大眾、奧迪、寶馬、奔馳、通用汽車以及豐田雷克薩斯等高端車系上。
此次《意見》提出,在乘用車節能惠民補貼、農機工業財政補貼等政策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推廣節能環保型商用車的財政扶持政策,帶動高效內燃機的發展。隨著該類政策的落實,增壓、直噴技術將成乘用車發動機的主流。
替代燃料加速走上前臺
“采用替代燃料節約商品燃油1500萬噸”,這是《意見》提出的另一愿景。在汽油、柴油之外,汽車還能“喝”些什么?從業界的研究成果看,天然氣、液化石油氣、二甲醚等氣體燃料以及甲醇、乙醇、生物柴油等液體燃料,都是較為理想的替代燃料。
尋求新燃料替代似乎也成為了比升級改造零組件技術實現節能減排更為“治本”的“良藥”。以天然氣為例,其主要成分為甲烷,使用中基本不產生污染,同時相比使用成品油,還能減少98%的二氧化氮和30%的二氧化碳排放;另一種極具前景的替代燃料二甲醚,相比柴油也能減少2成左右的氮氧化物排放。在替代燃料中,天然氣憑借突出的價格優勢,最為業界看好。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曉坤指出,隨著油品升級,液化天然氣的經濟性將更加明顯。
據介紹,此次出臺的《意見》將“替代燃料內燃機產品研發”列入發展的重點領域和任務之中,提出鼓勵替代燃料發動機與現有發動機制造體系兼容;積極發展柴油/天然氣雙燃料內燃機、生物柴油內燃機;開展汽油/甲醇雙燃料點燃式內燃機、柴油/甲醇雙燃料壓燃式內燃機的應用試點工作等。同時,還將研究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對替代燃料內燃機發展進行規范。
根據《意見》,到2015年,通過推廣應用天然氣單一燃料、雙燃料及生物柴油內燃機,實現替代商品燃油1000萬噸;通過推廣應用甲醇燃料內燃機,實現替代商品燃油500萬噸。
但上述數字,相比于2012年我國2.5億噸成品油表觀消費量,替代燃料的規模仍然較小。在專家看來,替代燃料短期內不會成為“主流”。除天然氣外,大部分的替代燃料在經濟性上尚不具備充足的優勢,需要繼續提高生產工藝,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