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汽車貼膜,這里面水很深。市場很亂,假貨貼膜擁有超過三成的市場占有率。這個行業是百分之百暴利行業。”一位長期從事汽車貼膜行業的人士王南(化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車配龍汽車百貨國際廣場的一家汽車用品銷售公司老板張強(化名)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汽配城銷售的貼膜中很少有正品膜,1800元以下的都不是正品膜,我可以給你配3M廠家標配的質保卡,但貼膜絕對不是正品,因為質�?ê唾N膜并不是一對一配套。”
業內人士認為,過去幾年突然暴漲的汽車銷量以及消費者市場認知度不夠是造成汽車貼膜市場亂象叢生的主要原因。
扭曲的“質保卡”
過去10年,國內車市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5.6%,并從2009年起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車消費市場,新車市場的銷售給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帶來了無限商機,其中也包括汽車貼膜市場。
據業內人士透露,賣汽車貼膜的公司比賣汽車的4S店還賺錢。有的貼膜品牌產品成本1000元,賣給消費者則可以賣到1萬元,汽車貼膜在汽車4S店和裝潢店的業務中幾乎屬于毛利潤最高的業務板塊。
記者走訪上海兩個汽配城廣場發現,為同樣一輛車貼上同一品牌的貼膜,不同的汽車用品店開出的價格相差上千元。這些汽配城的汽車用品公司或者汽車裝潢公司的老板都會承認自己銷售的3M、雷朋等貼膜是假膜,所以價格比較便宜。
有的甚至向記者承認是從小工廠渠道進貨再貼牌銷售,這個貼牌包括“質�?�”。3M、龍膜等貼膜公司為了防止被小工廠山寨,都會在給授權店出售貼膜同時標配上表明原廠身份的“質�?�”。 不過有質�?ú⒉槐WC能夠買到正品膜,這些“質�?�”已經被明碼標價。
“我這店的3M貼膜是水貨,如果你要質�?ǎ托枰偌�200元。我這質保卡也是買的,是從3M的授權店或者汽車4S店買的,一張150~200元不等。”張強向記者透露。
假貨不僅在汽配城比較普遍,在汽車4S店里面也在普遍銷售。“送貼膜是我們的促銷手段,我們促銷中說買車送價值5000元的貼膜,這些貼膜當然不會是真的,不然我們就賠大了。”滬上一家汽車4S店銷售經理告訴記者。
記者獲悉,汽車貼膜市場中假貨比較多的貼膜品牌是3M、雷朋和龍膜。“一方面是這些貼膜知名度高,很多小工廠加工后銷售貼上3M等品牌標識比較容易銷售,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這些品牌渠道管控力不強。”王南告訴記者。
暴利產業鏈
王南告訴記者,汽車貼膜市場比較亂,越是亂,越是有利可圖。真的貼膜的高利潤生意滋生了假膜工廠和假膜銷售。
東方汽配城一家汽車裝潢店的老板給記者這樣算了一筆賬:一卷貼膜30米,貼前擋少的可貼10~12輛車,多的可貼15輛車,而一卷貼膜可貼側擋30輛車。而一卷真膜成本1萬元,假膜只要500~600元,有的更差的膜可能只需要200元左右。若按一卷3M膜可貼15輛車、每輛車貼膜銷售價格為1200元計算,那么一卷假膜的利潤可達1.75萬元左右。與成本相比,假膜暴利超300倍。
暴利也驅使許多小工廠制造虛假知名品牌。記者在上述汽配城調查發現,不少汽車用品店門口都貼著“貼隔熱防爆膜”的廣告,有些品牌之前都沒有聽說過,但包裝上還是印上“國際知名品牌”的字樣。
業內人士爆料,一個汽車貼膜品牌如此誕生:先是在美國或者加拿大等國家注冊一個虛殼公司,然后再在網上偽造一個網站,在中國遍地的小工廠里低價收購產品,拿著樣品去鑒定機構花錢買些檢測報告, 然后取個品牌名稱,或者在媒體上做做虛假廣告。
汽車貼膜品牌的虛假廣告比較普遍。 今年央視“3·15”曝光的節目中,號稱源自“以色列軍工技術”的酷思迪、圣羅就被點名。圣羅和酷思迪官網資料顯示,此兩品牌制造商為以色列列哈尼塔涂布有限公司,為全景(上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銷,并聲稱有一汽-大眾委托的鑒定證書,但是一汽-大眾方面否認了委托鑒定。
貼膜市場的混亂也與行業內缺乏統一管理有一定關系。當前,汽車貼膜的產品品質、質量由兩個標準進行約束,分別是中國標準化協會GA5141~2007《汽車玻璃窗膜技術規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安全行業標準GA/T744~2007《汽車車窗玻璃遮陽膜》國家標準,這些都屬于行業標準,列入推薦性標準范疇,不具有強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