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日,北京市環保局發布“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要求交通委和環保局牽頭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擁堵費政策。不久前公布的新版《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也首次將征收擁堵費列為政策儲備。
收擁堵費能緩解交通擁堵嗎?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北京益派市場咨詢有限公司,對2001名京滬市民進行的調查顯示,33.7%的受訪者認為有效,42.3%的受訪者持相反觀點,20.8%的受訪者感覺效果“一般”。受訪者中, 72.3%的人有車。62.2%的人在北京,37.8%的人在上海。
37.7%受訪者支持征收擁堵費,42.0%的人反對
調查中,37.7%的受訪者支持征收交通擁堵費,42.0%的受訪者持相反態度,20.3%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江蘇南通人王點有一輛上海牌照的車,她認為解決交通擁堵不能靠收擁堵費,因為“收費低了,有車的人不在乎;收費高了,能付得起的車主可能都不是一些朝九晚五上班的人,他們也不用在最堵的時候出門”。如果真要收費,她覺得一些年輕白領可能會改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但是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地鐵和公交車都很擠,他們還是會開車出行。
北京市民張天擇表示,社會各界倡導節能環保很多年了,有覺悟的、能不開車的人都會乘坐污染更小的交通工具,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在現實條件下必須開車的,所以征收交通擁堵費對緩解擁堵作用不大。“如果去熟悉的地方,有多種交通方式可以到達的話,我才會考慮坐地鐵或者公交車,在北京很多時候開車還是最方便的。”
調查顯示,如果征收交通擁堵費,53.5%的有車者會減少開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26.2%的受訪者表示不會影響開車,20.3%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李克平指出,收取擁堵費是交通擁堵的國際大城市嘗試過的交通管理措施,也是調節交通比較有效的方法。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交通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原則上應該支持征收擁堵費。但是在具體實踐中,要考慮全面,等試點成熟以后再推廣,否則會帶來很多副作用。比如,收費對高收入群體影響小對低收入群體影響大,對公車基本上沒有影響,甚至收費以后路不怎么堵了,公車會不會開得更多?一定要考慮社會公平性。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所所長趙杰則認為,光靠收取擁堵費解決交通擁堵問題作用有限。在現有條件下,收擁堵費成本很高,北京的路網系統連通性很強,怎么設置卡口、費用如何確定、收費范圍等都需要嚴格測算。從我國的交通管理水平和道路擁堵的現狀來看,收擁堵費不是目前最好的措施,應該統籌安排交通發展政策,從城市布局、道路設計、公共交通等多方面綜合治理城市交通擁堵。
本次調查顯示,35.1%的受訪者希望征收交通擁堵費先進行試點。58.8%的受訪者認為交通擁堵費收費不能一刀切,48.8%的受訪者贊成公車、私車實行不同的收費標準。66.4%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公開交通擁堵費收費和用途,63.1%的受訪者支持收費用于改善公共交通。
67.3%受訪者認為城市規劃不合理是交通擁堵首因
造成交通擁堵原因有哪些?調查發現首先是“城市規劃不合理”(67.3%),其次是“道路設計有問題”(59.9%),“占道停車過多”排第三(57.3%)。接下來還包括公車過多( 54.3%),公共交通不足(50.8%),司機、行人不文明(48.1%),道路經常施工(40.7%)等。
李克平認為,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是車多,交通的規劃及管理沒跟上。城市越大,居民的平均出行距離就越大,使用汽車的各方面的代價也越大。相比之下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式一定條件下會更方便,代價要低得多。但是現在我們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不高,覆蓋率不夠,換乘不方便,導致人們買私人汽車的意愿上升。另外,我國的出租車系統不夠發達,假如打車方便、服務很好,買車和使用小汽車出行的人也會減少。
“在北京開車出行還是性價比最優的方式。”趙杰說,有調研顯示只從速度上來看,開車是1的話,地鐵是0.8,公交車只有0.5。現在北京公共交通的干線比較全面,但是沒有深入社區,和小區結合的支線還不夠完善,很難提供門到門服務。現在也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比如有了定制公交,就是行干線深入到小區,如果把這個公交層次體系建立起來,私家車出行就會減少了。
當前公共交通有哪些問題?71.8%的受訪者首選“車內太擁擠”;59.1%的受訪者表示“換乘麻煩”;53.5%的受訪者感覺“線路不足”;50.7%的受訪者認為“快速公交不快”;50.0%的受訪者表示“最后一公里”配套不足。
如何治堵?受訪者首選完善公共交通
為緩解交通擁堵,調查中42.7%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提高用車成本。但是對于各地已經實施的一些提高用車成本的措施,受訪者的支持率卻都不高——28.3%的受訪者贊成提高停車費用,25.1%的受訪者支持限號限行,17.0%的受訪者贊成購車搖號。
在趙杰看來,提高停車費和減少中心城區的停車位是治堵的有效措施。上下班高峰期的擁堵是最嚴重的,所以只要把單位停車的車位控制住,就可以調節上下班的交通需求,開車上下班的比例就會降低。同時,一定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比如北京就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它的路線還沒有完全建成,地鐵的發車間隔現在是3分鐘,未來可以提升到兩分鐘或者一分半。
李克平認為,發展公共交通過程中一定要使得換乘更加方便,包括公共汽車和地鐵的換乘、地鐵和地鐵的換乘、小汽車和地鐵的換乘,還有自行車和地鐵的換乘。另外,城市建設還要考慮恢復自行車道,城市道路要給自行車出行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在5公里距離內鼓勵人們騎車出行。
調查顯示,關于緩解交通擁堵,80.5%的受訪者期待完善公共交通;67.3%的受訪者認為城市需要合理布局;63.3%的受訪者希望公車減少出行;56.5%的受訪者認為要鼓勵騎車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