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交通委近日表示,將依據北京大氣污染治理的需要,適時出臺低排放區和排污擁堵費政策方案。根據北京市環保局去年公布的監測數據,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約占全市排放總量的58%、40%,機動車排放形成的PM2.5約占PM2.5來源的22.2%。
北京市機動車結構調整減排的目標是到2017年車用燃油總量比2012年降低5%以上。促進機動車減排確實是大氣污染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否應將大氣污染的主要責任都推給私家車,讓私家車主來承擔污染治理的主要成本,還有待商榷。
首先,機動車確實會造成空氣污染,但污染的最重要環節還是在于燃油質量。目前全國實施車用汽油國三標準階段,含硫量不超過150ppm,車用柴油硫含量不得超過350ppm。這一汽油標準是歐洲、日本的15倍,美國的5倍,柴油則是歐洲、日本標準的30余倍。顯然我國的煉油企業提供的成品油質量不能滿足環保要求。
盡管目前我國已經啟動了油品質量升級的工作,但由于成本原因導致煉油企業對于這項工作的積極性并不高。那么升級后的成本很大可能會轉嫁給市場,最終落到消費者的頭上。有媒體曾報道,去年底開始,江蘇南部多個城市開始銷售國四標準的汽油,這使每升汽油的價格上漲了約0.3元。
其次,目前我國針對汽車消費的稅負較高,車主在購買汽車以后需要承擔購置稅、印花稅、車船稅以及燃油稅。而且,有一點問題通常容易被忽視,需要購買私家車的家庭收入普遍較高,那么消費者購買汽車的錢實際上是繳納過個人所得稅后的錢。這種情況在許多國家是可以申請退稅的,但在我國顯然沒有。
私家車主在購買和使用汽車時承擔的這些稅負就是承擔了相應的責任,政府在征收汽車消費稅之后理應做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環保治理。大氣環境惡化是由于政府責任的缺失造成的,現在出現問題反而向已經納稅的車主收費,這顯然有欠公平。
另外,汽車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經濟下行區間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希望以此來擴大內需,拉動國民經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在政府鼓勵消費者購買汽車的同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機動車保有量激增所帶來的包括環境污染和交通擁堵在內的一系列問題,未來應考慮出臺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而不是匆忙出臺鼓勵政策,等出現問題后再匆忙出臺限制政策。
最后,如果機動車保有量過大,確實需要向車主征收污染擁堵費以調節汽車的使用,那么這筆費用的征收標準、征收范圍以及征收以后的用途必須公開透明。很多私家車主都認為目前大氣污染問題確實有自己的一份責任,并且也認同通過限行、收費等措施保證環境質量。但是,排污費在征收之前必須明確費用制定的標準、范圍,并且監管部門應當嚴格監督,保證費用征收以后必須用于城市環境治理和交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