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市無車日”,領導啥體會?
9月22日是第七個“中國城市無車日”,當天,鄭州市將劃定區域作為無小汽車區,省、市、區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及中央駐鄭單位的公務車、非生產營運小型客車,90%將入庫封存。(9月21日新華網)
就目前的國情而言,“無車日”還有點水土不服,綠色出行還遠沒有成為大多數有車族以及公車族愿意接受的生活方式,這些人本來應該是“無車日”呼吁的對象,恰恰是他們對“無車日”最不感冒,任你“無車日”喊得天響,未必能夠贏得幾個有車族或公車族的響應,即使有些地方出臺各種各樣限制公車的措施,對公車使用的影響也微乎其微,“無車日”能減少幾輛汽車出行,我一點都不樂觀。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無車日”當天諸多大城市道路上的車輛總體上并不會減少幾輛,如果為了制造“無車日”的聲勢而對部分路段限行,只是把想通過這些路段的車趕到了沒有限行的路段,不造成擁堵才奇怪!
所以,我認為,如果大大減少公車,甚至沒有公車,領導們不得不放棄專車,就可能和大家一起乘坐公交車,這首先就減少了很多耗起油來一點都不心疼的公車,也順便使解決了公車攀比,勢必也影響社會輿論,使普通有車族的攀比意識減弱,不那么喜歡有事沒事開車跑到大街上招搖,響應“無車日”號召的可能性就大大提升。這就不僅僅是一天“無車日”,綠色出行就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習慣了。
而且,如果天天都沒有了那么多的公車,即使沒有一個“無車日”,節能減排的效果也要好得多,一年所有公車消耗的能源制造的污染肯定比所有汽車一天消耗的能源制造的污染嚴重得多。何況再加上買公車以及為公車配備司機、公車維修等項目,公車要花掉多少?還有各種各樣的公車私用,又有多少不該花的錢?這些錢可以買多少公交車并且足夠多少公交車運行一年?
據了解,有些地方建立了領導干部定期乘坐公交車制度,比如要求市主要領導每周至少乘坐一次公交車,機關公務車輛每周停運一天。既然公車一年停運一天甚至每周停運一天,領導們可以坐公交車出行,為什么就不能干脆放棄公車,天天坐公交車?而且幾乎每次“領導”坐公交車都會成為“新聞”,甚至領導見群眾也常常是新聞,領導了解一次民生民意也是新聞,這意味著什么?領導坐公交車太少坐公車太多,領導和群眾的溝通交流機會實在太少,領導跟群眾之間存在明顯距離,雙方的隔閡也可想而知,領導對民生民意的切身而深刻的感受沒有成為常態,這就有點不那么正常了。
如果領導經常和群眾一樣擠公交車,跟群眾天天“零距離”接觸,無須特意安排時間,就可以很方便地了解民生民意,因而領導上公交車也許不會上新聞,但對民生一定會有親身體驗,不僅會真切地感受到擠公交車中的煎熬,也應該體會到城市交通的缺陷對市民工作和出行帶來的極大不便和影響,領導乘坐公交車可以讓大家共同面對城市的交通問題,從而更加積極想方設法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換句話說,領導多坐幾回公交車,就能體會到公眾乘車之苦,才能設身處地地看待、考慮公眾關心的出行難問題。
我還有進一步的期待,經常坐公交車的領導會和很多基層群眾成為“老熟人”,每次上車順便了解各行各業的發展,捎帶著調查群眾工作和生活狀況,傾聽群眾意見,更及時地獲得第一手民生資料,還能很方便地了解群眾的要求,知道群眾最關心什么,制訂政策也許會更具有針對性。要是老呆在辦公室會議室以“注水匯報”為基礎,能制訂出符合老百姓愿望的政策嗎?一天的“無車日”能幫多大忙?
整天呆在舒適的辦公室或者公車里,領導們對公共交通的體會估計都成了模糊的記憶,對普通市民出行的辛苦,領導無法感同身受了,也就不會對改善公共交通有什么迫切的期望。放棄公車享受未必會影響領導的工作和生活,領導們跟群眾一樣天天坐公交車,雙方也就不會存在什么溝通障礙了,各種民生問題大概也不會變成“尖銳”的“敏感”話題而讓群眾不滿讓領導頭疼了。
所以,在我看來,如果領導們繼續有舒服的公車好享受,改善公共交通問題就仍然難以提到領導“辦實事”的日程上。我們還是先抓緊時間把領導從公車里請到公交車上,受不了擁擠和交通堵塞的領導,不解決城市公共交通問題,自己也不耐煩。
一年只有一天“無車日”,宣傳意義恐怕在現實中要大于實際作用,無論是對緩解城市交通擁堵還是節能減排,效果都很有限。如果天天都是“無公車日”,領導們經常去坐公交車,我想,領導對交通擁堵有點頭疼,自然更不喜歡排長隊等公交車,也不愿意沙丁魚似的“擠”在公交車里,應該就會千方百計讓公交車更多更通暢,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天天坐公交車的領導還可以減少“三公”開支,節能減排的目的也達到了,綠色出行習慣養成了,一箭多雕,何樂而不為?
文/馬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