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稱,吉利正在籌備新的品牌戰略,取消現有的帝豪、英倫和全球鷹3個子品牌,以實現吉利品牌回歸。去年,奇瑞汽車開始放棄多品牌戰略,逐步收縮成一個奇瑞的戰略,再之前,長城汽車由于哈弗業績不錯,將哈弗單獨出來。自主汽車有的在進行減法操作、有的在進行加法操作,論及這些事件,能夠談到不是加減法誰對誰錯,而是什么樣的企業應該做什么樣的事情。
對于汽車制造商來講,走多品牌路線進行“加法操作”,或許是為了一個更加輝煌的前途,在面臨困境的時候,為了務實的生存下去,進行減法操作或許是無奈之舉,但是加減法之間,如何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是一個簡單的擴張或者回歸可以解決的,筆者簡單談三點。
第一、加減法之間的過渡易埋下隱患。
去年,奇瑞汽車回歸一個品牌的時候,筆者點評的最大沖動來自媒體談到的裁員問題,不知道最后的數以萬計的裁員是否執行了,近期也沒看到“江北項目組”進行的怎么樣了,國資汽車企業的做法有時候收到影響的成分比較重,在新聞報道有時候也是虎頭蛇尾,不過人士方面,汽車企業的做法是這個行業評判汽車制造商責任的一個重要判據。
前段時間,和一個門戶汽車網站的編輯聊到這件事,他談到此前購買的奇瑞的車輛,在品牌回歸后一些售后情況受到了影響,這可能是從消費者角度談到汽車制造商“加減法”過渡影響的另外一個例證了,受到影響的同樣包括經銷商,作為汽車制造商的下游,特別是在授權經營的情況下,此前的投入以及整個品牌的消失,這種影響僅僅是整車制造商給你更換個品牌可以解決?
如果更細化一些,從汽車供應商角度來講,聯合研發一款產品不是簡單的事情,特別是針對品牌專門進行了研發,這個時候品牌被撤銷了,這樣的合作對于雙方造成的損失還是蠻大的,我們知道,為什么一些汽車品牌破產了、不掙錢了,當地政府以及控股方寧愿低價賣出去讓有能力者進行經營也不愿意關門了事,這里面還體現了對于供應商、經銷商、員工和消費者體現出來的那種責任和義務,這點,我們這樣的做法是不是顯得太過于自私了?
如果退一步,在新品牌下,消費者、經銷商、供應商對新品牌怎么看?你如何讓這個群體相信你不會再來一次?
第二、減法除了關閉還有更好的出路。
在減法方面,筆者認為簡單講一些品牌關停或者強制和其它品牌融合,顯得過于粗暴,而不符合企業操作中的美學,花費幾年時間建立起來的品牌,本身蘊含了一定程度品牌含金量,能夠讓消費者熟知本身來講也是一種財富,這種潛在的商業價值被忽視,是一種浪費。
至于如何處理這種需要處理的品牌價值,筆者更加建議進行有附加條件的品牌出售,不要認為將自己的子品牌出售很丟人,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沃爾沃汽車(微博)都能夠被吉利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購,企業能夠生存下去,并且以利益最大化的方式生存下去才是王道,其它都是浮云。同時,縱觀諸多跨國車企之間,將自己子品牌或者自己控制的品牌轉手也是常有的事情,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選擇關門了事。
大家這兩天都在討論萬向集團收購菲斯科汽車的事情,一個剛成立幾年,并且頻臨破產一年多的時候的公司轉給萬向集團花費了一億多美元,這里面供需關系雖然不是目前幾家做減法的汽車企業所具備的,但是不同的水平之間自然存在相應的供需方,中國方面也有很多企業想要打造自己的整車制造公司,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其將這些企業強扯到一起、將相應的員工裁掉,為什么不有條件將這些品牌放手出去。
筆者談到有條件也是鑒于跨國車企的做法,比如控制一些核心部件供應、知識產權的控制等方面將企業經營權和盈利權放出去,自己收回成本的情況下,自己還具備為這個品牌供應核心部件的情況持續盈利,同時對于和自己競爭等方面也有很好的掌控。
第三、多品牌戰略無錯、錯在品牌之間的定位出現了問題。
多品牌戰略一定程度上是在業績發展一定程度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自我擴張的路子,在降低自身發展風險的情況下,給予更多的可能性和可控性,包括此前奇瑞汽車和吉利汽車在進行減法的時候,都談到一個問題,就是品牌之間產生了競爭。
這個問題怎么看待呢,如果你認為它是內耗的問題也是對的,因為既然自己和自己產生了競爭,就意味著自己和自己競爭的時候對全局公司產生了資源浪費。汽車制造商最終的目的是賺錢,如果不賺錢最終肯定會消亡,降低成本、降低公司的資源內耗也是對的。
但是,如果矯情一點的講,自己品牌之間的競爭更好地對于某一市場進行占據和封鎖,這個問題又怎么看?Ipad、Iphone、Itouch之間有沒有競爭,它們的很多功能出現和重合,但是里面有個核心的東西沒有重合,這些是它們定位潛在消費群體梳理出來的東西,“多品牌戰略”在自主汽車實施的過程中,只是根據了多個線進行了行進,而沒有很好梳理核心競爭力的層次。
我們可以反觀很多外資汽車品牌之間出現的產品定位,很多邊界產品之間也出現了售價重疊,甚至有些產品貼什么品牌幾年會出現變化,這是根據市場進行的調整,市場喜好什么,作出什么的調整,這些才是成功的商業案例。
所以,這個時候來講,回歸一個奇瑞不重要,回歸一個吉利也不重要,回歸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并且夸大化,并通過這樣的競爭力去討喜潛在消費者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