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宣布兩款新能源車入圍《北京市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生產企業及產品目錄》,不需搖號,可以直接上牌,入選者分別為北汽集團的E150EV和比亞迪e6。
“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電動車空喊了十年之后,終于姍姍來遲,看到了人影。不久以后,我們將在首都滾滾車流中看到越來越多的零排放、零油耗、后面沒有排氣管的電動車。更大的一個可能是,多年以后我們回頭,發現2014年已經成為中國電動車元年。
逐漸傳統汽車化的比亞迪
其實中國對于電動車并不陌生,當年王傳福帶著鐵電池技術回歸國內,就曾掀起鋪天蓋地的電動熱潮。時至今日,走在最前一馬當先的依然還是王傳福的比亞迪,比亞迪擁有國內較為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系統,早在6年前,比亞迪就推出了F3DM,去年推出了秦,今年入圍北京新能源示范目錄的兩款電動車之一就是比亞迪e6。
所以很多人一直遺憾,如果當年比亞迪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做電動,或許已經成為中國的特斯拉,甚至因為背靠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可能比特斯拉還要拉風。但是即便沒有成為特斯拉,比亞迪的市值也已經和特斯拉相差不多。對于比亞迪的未來,人們寄予了太多期望,畢竟在電動車領域,民族品牌第一次站在不那么落后的起跑線。
當然比亞迪也有自己的隱憂,最大的隱憂是在傳統汽車上投入過多。2013年比亞迪銷售車型銷售五十萬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傳統汽車,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傳統汽車已經形成從研發到生產配套和營銷一系列龐大體系,傳統汽車在比亞迪的比重遠遠超過電動車的比重,那么比亞迪在未來產品規劃和投放的時候,仍將以傳統汽車為重,而電動新能源汽車反而處于次要位置。這是導致比亞迪幾乎不可能成為中國特斯拉的原因之一,雖然比亞迪在起步初期,曾經距離特斯拉很近。
當然,比亞迪不強推電動車,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市場形勢所逼,只能妥協先推混動。這方面個人覺得比亞迪缺少大企業的手筆,相比之下,看看騰訊為了推微信,大肆的普及二維碼的應用;特斯拉為了打開電動車市場,首創“私人定制”的直銷模式。比亞迪明顯有點被動,直銷模式受國家相關產業政策限制,特斯拉能做的短時間內比亞迪難以復制。微信和特斯拉都敢于挑戰消費者的傳統習慣,才取得今天意想不到的成績。而電動車的研發生產以及營銷售后體系的搭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比亞迪平衡不好傳統汽油引擎、混動、純電動三者之間的投入,那么,后期對整個比亞迪的發展規劃都是極為不利的。
大佬們的黃昏
其實不只是比亞迪,汽車業界的大佬們,包括大眾、通用、豐田和福特們,這些企業都有著悠久的傳統汽車生產歷史,龐大的生產能力,雄厚的技術積累和卓越的品牌形象,在傳統汽車領域他們稱王稱霸,呼風喚雨,統領全球,但是在電動車領域,他們的優勢很可能變成劣勢。
最大的因素在于,作為傳統汽車時代的霸主,他們最不愿意看到電動汽車的到來,對于電動車的研發抱著消極態度。雖然現在他們不得不在電動車投入,華晨寶馬的之諾已經上市,豐田普銳斯的混動已經在國內銷售,大眾預計在2016年前有13款新能源車投放,但是這種投入更多是被迫,并非發自企業內心的向往。如果可能,他們愿意立即停止電動車的研發,重新回到傳統燃油汽車時代。因為研發電動導致的左右互搏,將使得他們成為最大犧牲品,他們不得不讓出龐大的市場份額,給后來蜂擁而入的電動企業。類似歷史進程已經在各行各業多次上演,在產業進化過程中,進化之前的優勢企業,總會為后來的新興企業所取代,而無論換代之前的企業優勢有多么強大,都不能保證不會淘汰。最近的例子就是被蘋果替代的諾基亞,一個在普通手機時代呼風喚雨唯我獨尊的高科技明星,短短幾年就被智能手機打得落花流水,幾無葬身之地。
但是歷史的進程不會因為他們的反對而終止,而他們內心深處的消極,只會影響他們在電動時代研發的效率。被動前進和主動前進所取得的成績肯定也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大眾、豐田和通用們,很大可能將會失去在在傳統汽車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失去的程度如何,一切皆是未知。
但是現在市場上確實已經給出了預判,連年巨虧的特斯拉目前股價一度達到260美元,市值超過300億美金,幾乎相當于美國最大車企通用汽車的一半。
而一年銷量只有上汽十分之一的比亞迪股價也曾超過56元,總市值直逼上汽,而這個股價,投資者顯然不是給予F3和S6,更多是給了秦和e6。
當然還有萬向,這家企業的股價在最近一個月內翻了一番還多,上漲勢頭迅猛,成為汽車業內矚目的新能源股。
萬向的潛力
提到萬向,筆者有必要備注下,這不是在托萬向。實在是這家企業確實充滿了很多可能。這家曾經苦苦申請普通乘用車牌照而不得的本土實力派企業,上月剛剛獲得了當年和特斯拉齊名但是后來因為經營不善而破產的菲斯科,而在收購菲斯科的前一年,萬向剛剛收購了菲斯科的電池供應商A123,而在更早之前,萬向經深耕電動汽車10年,起步甚至比特斯拉還早,F在困擾萬向最大的問題是缺少一張在國內生產電動乘用車的牌照,萬向2013年獲得的電動專用車牌照,限制了萬向在乘用車的發展。但是隨著改革的推進,很多不合理的政策會逐漸改觀,如果有一天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能夠在汽車領域實現,困擾萬向最大的難題將迎刃而解。
而萬向如果解決了牌照問題,那么很有可能成為中國頗具競爭力的電動車企業,出身江浙一帶的萬向在業界口碑還算不錯,多年實業的發展和技術的積累,使得萬向具有深厚的發展潛力,更重要的是,萬向沒有傳統汽車的生產包袱,可以竭盡全力義無反顧地生產電動車,在解決了技術問題和牌照問題之后,以中國低廉的生產成本,萬向很可能成為躋身電動車強手之林,而在傳統汽車因為缺失生產資格的萬向很可能因禍得福,在電動車領域創出一番天地,成為中國的特斯拉也不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