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與發展不斷推進,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人對于汽車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是在如今的中國汽車市場,消費者始終是處于弱勢地位。為什么“上帝”在購車的同時卻是如此不受尊重?
首先,我們來看看消費者在購車初期所存在的幾個問題。
1.盲目購買:在購車初期大多數消費者并沒有充足的對于汽車的認識,盲目購車造成購車錯誤與遇到問題無所適從。比如:購車流程是怎樣的?購車所需的實際價格(這里所產生的問題是消費者的預算是超出預期的。因為在看一臺車時所給予的價格是裸車價格也就是車輛本身價格而不包括其它費用。)、本地4S店數量、整個行情的動態、以及沒有對自己備選車型有足夠的了解。
2.缺少常識:沒有一個固定的選擇范圍,容易混為一談。消費者可能會問,為什么一臺速騰的頂配20萬元,而一臺20萬元的邁騰卻是中低配。他們也許根本就不知道這兩臺車不處于一個級別,定位也不同。頂配車型會讓他們感覺到花了一樣的錢買到的是配置更高的車型。并沒有去考慮更高一個級別所帶來的很多東西是日后低一個級別所不能給予的。
3.輕信老司機:前期或是在購買過程之中我認為需要老司機或者一個自認很懂的人參與整個購買過程。那么,我們先來說說老司機的問題,我并不想去批評這種事情,畢竟有經驗的人參與也為償不是好事!但現在我們來看看,一位經驗豐富老司機能給你帶來什么?帶來駕駛經驗的教導還是教你如何去磨合汽車。他們之中有多少是真正了解過如今多如牛毛汽車和車型呢?他們大多數人如今還在憑經驗開車,很多人也不懂機械不懂汽車結構和最新技術。比如依然以鋼板厚薄來論車輛是否安全,以自己的駕駛習慣和買車經驗來評判新車輛的性能。更不用說如今的高科技設備,發動機技術和變速箱技術日新月異了。
4.4S誤導:聽從銷售的誤導或是勸說。可以這么說,在中國很多4S店的銷售主要是為混口飯吃,而即使這樣4S對于他們的培訓和常識也是做到了少之又少。銷量導向始終是經銷商的最大目的,而最終受害的是消費者。
5.品牌情結:沒有備選車型,甚至只認一個品牌。是品牌效應還是品牌情結,這些都說明品牌消費者的購車是有局限性的。局限到有些強迫自己非某輛車或某品牌不買。
6.沒有選擇到適合自己的車:每輛車有屬于它的受眾人群。首先這輛車是否是適合你,看它能不能滿足你日常的使用和駕駛習慣。其次它能給你帶來多大便利,汽車是消耗品,花那么多錢能否在實際使用中回本給你帶來最大的利益和便利。例如:大家都認為混合動力是節油的代名詞。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買一臺混合動力車型,而你一年的使用里程和用車程度根本發揮不了混合動力所帶來的優異成果。這樣的話還不如買一臺普通的家用轎車來的實惠。
7.都說中國消費者非常在意車輛的外觀,空間以及配置。試問一下,中國消費者哪個在購車時會問的配置中的一項是是否有兒童安全座椅接口。這不僅表現在消費時關注的偏差還表現出了對于兒童乘車安全的蔑視。順道說說天窗,天窗所帶來的是更好的采光以及通風效果。而多數家長卻把它看成給自己孩子玩樂的工具。
就目前來看,我認為在未來5-10年中國車市依然會越來越火爆。不論有這樣或那樣的種種限制限購。因為未來的5-10年是中國80、90迅速成長的時期,汽車也越來越呈現為生活必須品的趨勢,他們可以不買房,但是擁有汽車則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剛性需求。
但對于所購車,很多80、90后還缺乏常識和理智,這讓整個汽車行業在中國都是處于賣方市場,消費者對于目前汽車情況就如同當年中國人對于手機,電視的看法——需要但是不了解。最后進入市場任人宰割,也沒有相應的法律來維護來切實維護購車者權益。
同時,中國同樣缺少有公信力的專業機構進行購車消費引導,傳遞給消費者真實的體驗感受,更不知道如何去享受這個產品帶來的一切便利。
作為未來中國汽車的主力消費人群,這群年輕人接受的汽車文化和汽車知識也越來越來豐富。他們的購車理念也會越來越成熟,對汽車的理解也會更透徹。那么,他們所面臨的是在多元化和多個細分市場的選擇。我建議年輕人根據自己需求和預算去選擇,也希望汽車不要像房價一樣是丈母娘抬高的。
在中國,這個汽車產業迅速成長的國家。汽車銷量在增長,汽車的配套的設施也應該隨之增長。汽車互聯網與汽車類雜志應該做出的是客觀的,能夠更加給予和引導消費者的購車理念。那么,對于這部分讀者或者潛在消費者就應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例子。對于更加專業的讀者給予更多的測試報告,詳細拆解,以及技術詳解。培養出來的是理性的消費者和專業的車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