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業的寒意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一些環保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亞洲是魚翅的最大市場。在全世界的魚翅主要進口地中,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2000年到2005年,鹽漬干制鯊魚鰭的進口量排名中,前三位分別是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大陸地區和中國澳門地區。
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魚翅轉口貿易中心,根據海洋環境保護組織(Oceana)和國際著名生態學期刊EcologyLetters資料顯示,全球魚翅貿易量中有50%以上要經過香港。
2005年,香港進口了5776噸的干制魚翅和4572噸的冷凍魚翅。深圳東門海味市場的一位批發商表示,魚翅的批發價格在1200元至2500元/斤。以2000元/斤的價格粗略估算,2005年,香港進口的魚翅總額超過400億元。
浙江省樂清市蒲岐鎮有“中國鯊魚加工基地”之稱。有媒體報道稱,每年被捕獲后進入中國的鯊魚90%會被送到這座僅11平方公里的小鎮上,在20多家鯊魚廠進行加工;2010年全鎮水產業年產值4億元,其中,鯊魚加工占去1個億,魚翅是最值錢的,占利潤的70%以上。
長期從事鯊魚保護和研究工作的山東大學(威海)海洋學院副教授王亞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的魚翅主要靠進口,國內產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魚翅主要的收益流到了貿易商、加工商和末端食品提供商那里,魚翅效益驚人,幾乎是暴利。”
在深圳東門海味市場和福田農批市場,魚翅的價格五花八門,最低10多元/斤,最高上萬元/斤。一位批發商告訴記者,魚翅有兩種:真魚翅和人工合成翅。真魚翅的批發價一般來說在1200元~2500元/斤。人工合成翅也叫素魚翅,由淀粉做成,一斤售價20元,銷量很好,平均每天都能賣出去幾百斤。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一般的飯店大多采購的魚翅價格在600元至800元/斤,一碗貨真價實的魚翅湯成本價大約在60元左右。而20元一斤的素魚翅做出的魚翅湯,一碗的成本只有幾元錢。國內市場上消費的魚翅中,約四成是“素魚翅”。魚翅業的暴利不在加工、批發環節,而在餐飲業。
近年來,紅火的魚翅行業正在發生一些改變。
廣州一德路,被稱為東南亞最大的海味干貨批發市場。“現在大環境不好,一邊是成本上漲,一邊是魚翅賣不出價,利潤率低到只有5%~10%。”廣州市海味干果行業商會秘書長伍惠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10多年前,一德路占全國海產品交易量的70%,而現在的銷量不到當初的一成。”
香港海產品進出口貿易商會生態保護委員會的負責人林丁貴稱,香港約有1萬人從事魚翅貿易行業,現在不少同行生意做少了,有的還轉了行。
除了鯊魚數量的減少,民間環保人士的抵制魚翅行動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魚翅的銷量。
由民間公益組織倡導的“中國零魚翅”活動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近幾年,香港的政府部門及一些社團、個人聚餐都主動減用魚翅,多用燉湯代替。3年來,香港魚翅銷售額下跌約15%。
《紐約時報》調查發現:2011年夏季,魚翅在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三地的銷售量銳減三分之一;因需求持續低迷,魚翅的批發價已下跌20%。種種跡象表明,魚翅產業中心地(香港)的保護行動已經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今年5月,香港海產品進出口貿易商會(MPA)針對香港環保組織向香港政府請愿、希望出臺公務宴請拒絕魚翅的行為,進行公開抗議。
7月20日,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下稱“中國水產協會”)主辦的“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在北京舉行。會上,一些專家表示,目前中國沿海的鯊魚捕撈都是兼捕所得,不存在專門捕撈鯊魚的作業,鯊魚基本保持了種群數量的平衡。此外,只要有經濟魚類的捕撈,就必然會有鯊魚的捕撈,被撈獲的鯊魚基本上無法再存活,不利用它反而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有人說,國內魚翅行業開始反擊了。
“鯊魚鎮”紀事
1949年,樂清市蒲岐鎮第一次宰殺鯊魚。魚行老板請來道士作法驅邪,又出錢找膽子大的年輕人捅了第一刀。
早年間,蒲岐人只要鯊魚肉,主要為了填飽肚子。吃魚翅是資本主義生活方式,會被批斗的。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小鎮鯊魚產業進入黃金期。以前只是肢解鯊魚,然后賣給飯店。如今,從鯊魚產品銷售到“鯊魚全宴”、“鯊魚飲料”、“鯊魚保健品”等,加工品種涉及魚翅、魚唇、魚油等9大類100多個品種。
鼎盛時期,小鎮有21家鯊魚加工企業,都派人駐扎在全國各大港口,收集鯊魚信息。
宰殺上萬斤的鯊魚,起碼要蹲近10個小時,為保持肉質新鮮,第一刀下去便不能停頓,直至最后一刀。
20年前,最多時一天能見到9條萬斤以上大鯊魚;現在,一年都不一定能看見9條大鯊魚。
當地人稱,這一行快做不下去了。一、全世界一片“保鯊”聲,企業不斷接到謾罵電話,經常被敲詐勒索。二、年輕人嫌臟嫌累,不愿意做。三、鯊魚越來越少。
魚翅貿易是濫捕鯊魚的根源?
“鯊魚基本保持了種群數量的平衡”這一說法,并未得到專家和有關機構的認同。
王亞民告訴記者,“全球鯊魚有300多種,其中中國有130多種,目前全球包括鯊魚在內漁業資源都面臨嚴重的過度捕撈問題。”
子雯告訴記者,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海洋物種的評估,無論是在地區還是在全球層面,鯊魚種群的規模已經嚴重衰落,有些甚至面臨滅絕的危險。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保護生物學》(ConservationBiology)稱,根據交易量的測算,每年因魚翅交易而遭到捕撈的鯊魚約有2600萬~7300萬條,總重量約相當于170萬噸。根據不同的抽樣分析,全球每年以魚翅交易為目的的鯊魚捕撈量可高達7900萬頭,這意味著每秒鐘被捕殺的鯊魚超過2條。
針對“不存在專門捕撈鯊魚”的說法,從事魚類研究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張潔告訴記者,目前我國近海主要以大型圍網或拖網等捕撈方式為主,對鯊魚來說是兼捕。“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枯竭,大型鯊魚也越來越少。數字統計顯示,上世紀90年代中期,近海鯊魚年捕撈量為3萬噸左右。”張潔說,由于技術設備都較之前先進了,雖然是兼捕,但鯊魚的捕獲量卻遠遠超過以前專門捕獲鯊魚的時期。
王亞民表示,雖然中國專捕鯊魚的船只已經很少,但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很多國家還存在很多專捕鯊魚的船只。
郭力強(化名)是廣西北海市一家國有捕撈公司的員工。他告訴記者,現在很少有專門捕撈鯊魚的漁船,但是捕撈金槍魚的漁船會捕撈鯊魚。他說,30厘米的魚翅算是最好的。在2000年前后,一副最好的魚翅能賣四五千塊錢,現在肯定不止這個價了。
7月20日的“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上,香港海產品進出口貿易商會生態保護委員會的負責人林丁貴說:“一群吃鯊魚肉的人帶頭譴責一群吃鯊魚鰭的人。為什么一些非政府組織只呼吁‘拒吃魚翅’,卻從不提‘拒吃魚肉’?他們背后另有目的。”
對此,子雯告訴記者,“魚翅貿易才是濫捕鯊魚的根源,而非魚肉。行業協會站在保護自己利益的角度去說話,這是可以理解的,他有這個權利,但不應該顛倒是非黑白,不能把不利于自己的問題都避開。”
截至發稿,中國水產協會的辦公電話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雖然有些宣傳可能稍顯偏激,但正因為這些宣傳,人們的動物保護意識增強了,連小學生都知道該怎么做。”張潔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但是,我國在鯊魚研究和保護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然非常薄弱。“世界上任何一個成功的鯊魚保護組織,都是基于一個很大的團隊。只有靠幾十年的調查,才能做好保護工作。但是我們國家沒有太多像樣的研究,也沒有太多像樣研究的平臺,所以保護鯊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外國餐桌上的爭議美食
鵝肝
鵝肝是法國大餐中的傳統美食,歐洲人將其與魚子醬、松露并列為“世界三大珍饈”。但鵝肝的生產方式并不人道:飼養者會把一根二三十厘米長的管子插到鵝的食道里,拿漏斗往里灌食。在“長肝”后期,鵝每天會被灌進兩三公斤的食物,使得肝臟變為正常大小的幾倍甚至十多倍,內含豐富脂肪。近年來,鵝肝醬殘忍的生產過程引起了法國國內動物保護組織的強烈反對。目前,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和美國的某些州或者城市,已經正式禁止了鵝肝的生產;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等州也明令禁售鵝肝。
鯨肉
日本人一向因捕鯨和吃鯨魚肉而受到世界爭議。人類的過度捕殺使得鯨類面臨種群滅絕的危險。國際捕鯨委員會于1986年通過《全球禁止捕鯨公約》。但在商業捕鯨被凍結之后,日本又以“科研”名義繼續捕殺鯨魚。對于外界的指責,日本國內捕鯨行業堅稱吃鯨肉是日本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藍鰭金槍魚
藍鰭金槍魚是金槍魚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肉質肥美,是制作生魚片和壽司的頂級食材。2010年1月,在日本東京,一條232公斤的藍鰭金槍魚拍出17.7萬美元的高價。由于過度捕撈,這種體型巨大的魚類數量已經大大減少。世界自然基金會估計,以目前的捕撈速度,在地中海產卵的大西洋藍鰭金槍魚最快將于2012年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