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血燕”一度成為熱詞。8月15日,浙江工商部門稱抽檢的諸多“血燕”產品中亞硝酸鹽含量最高超過350倍,100%不合格。
8月27日,馬來西亞農業及農基工業部專程在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稱馬來西亞只出產白燕,沒有所謂“血燕”。
“血燕”如何進入中國市場?形成了怎樣的產業利益?“血燕”事件進一步發酵的背后,諸多問題等著被解答。
血燕原料質量低劣
“血燕”事件發生前,盛行的說法是:金絲燕在筑燕窩時,會吐出燕血,從而形成紅色的“血燕”。
近10年來,在東南亞興起了“家養燕窩”產業,在人工搭建的房子里生產的燕窩稱為“屋燕”,而把從野外采集到的天然燕窩稱為“洞燕”。洞燕因其受礦物質影響導致顏色不同,有白燕、黃燕和紅燕之分。人們習慣將顏色趨為紅色的洞燕稱之為“血燕”,但此種燕窩的產量非常低,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當地人都難得一見。
那中國市場上的“血燕”從何而來?據馬來西亞知情人士透露,燕窩染色已經成為了燕窩加工業一個重要門類。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鳥糞熏染法”———將燕子糞便放在一個大槽中,再將燕窩擱在鐵絲網上,通過在下方加熱,使燕窩表面呈紅褐色。
在馬來西亞,所謂的“血燕”的價格遠低于白燕,因為“血燕”的赤紅色會掩蓋燕窩本身的異色和雜質。用于染“血燕”的原料,往往是質量比較低劣的燕窩原料。
血燕非我國承認保健品
燕窩作為中國高檔補品市場中的一員,被冠之以的功效是:滋陰、潤肺、補虛、美容養顏、調節內臟經脈紊亂等等。銷售者稱,血燕難得,因此功效尤甚。但事實上,血燕等“養生極品”并不在國家藥典目錄中,也非我國承認的保健品。盡管如此,中國市場對于燕窩的需求令人驚詫。
根據馬來西亞國內的估計,該國每年燕窩產量達到60噸,90%以上的出口地是中國。
一位業內人士稱,“血燕”購買者多為收入較高的人群,這個群體之間會相互影響甚至攀比購買高檔滋補品,購買的血燕大部分用于送禮,另有部分供自己食用的,與其說是滋補品,更大意義上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 追問
問題血燕如何“飛”入中國?
有關專家認為,問題血燕“飛”進中國市場至少存在兩個漏洞,一是各地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的標準并不統一;二是有大量血燕是走私進入中國的。
據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08年從馬來西亞進口的燕窩是0.379噸,2009年是6.218噸,2010年是8.689噸。而根據馬來西亞國內的估計,該國每年燕窩產量達到60噸,90%以上出口中國。
前后兩組數據間的巨大差距,源于燕窩大多通過轉口貿易或不正常手段進入中國。例如中國內地各地口岸都允許私人攜帶部分燕窩,數量規定不一,最高可達2公斤,這為大量繞過監管渠道的燕窩入境提供了方便。而這些不正常貿易形式,導致中馬兩國的檢驗檢疫部門都難以監管。
血燕利益有多少?
進入中國后,燕窩被裹在豪華包裝中,登上各地經銷商的貨架。此時,富含亞硝酸鹽的血燕成為燕窩中的珍品。
曾有媒體報道,普通燕窩的市場價格一般為“白燕”每50克是3000-4000元,而“血燕”價格遠高于白燕,每50克價格在3000-10000元之間不等,京城某藥店也有高達每50克11980元的血燕出售。
8月16日,國家工商總局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流通環節燕窩市場專項檢查的通知》要求,對發現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燕窩,一律責令經營者停止銷售,下架退市,依法查處,該銷毀的堅決銷毀。(記者 朱柳笛 孔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