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
媒體報道,現在內地市場“洋奶粉”已經在300元大關面前躍躍欲試,經過去年底調價后惠氏旗下高端品牌“啟賦”1段已賣到408元。
漲價的理由主要包括:“成本上漲”、“關稅上漲”、“配方升級”等。
即使上漲,但對于每年新生的1800萬個中國孩子來說,這叫剛需,家長們只能默默承受。
但更神奇的是,在中國民眾收入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人民的情況下,這些洋奶粉的定價已經悄悄地超越了中國的臺港澳地區,甚至美英等發達國家。以惠氏在英國銷售的品牌Sma1階段900克為例,價格僅為9.97英鎊,約合人民幣101元,而國內同品牌下的售價為248元。
為了盡可能降低國際間差價帶來的損失,部分家長便利用出游或委托親友,就近在港澳地區搶購奶粉,以至于搞得當地貨源緊俏,便只好出臺針對性很強的限購令——每人每次只能買三罐。
就內地市場而言,洋奶粉漲價的理由表面看不無道理,但卻是經不起推敲的。
乳品專家王丁棉就揭露說:“雖然在2010年間,大包粉確有上漲,但當價格回落的時候,洋奶粉并沒有回落,也造成了原料價格上下波動,洋奶粉價格只升不降的格局!
另外,關稅是根據進口量而觸發翻番機制的,也就是說,每年關稅都會恢復到5.8%,直到觸發上漲機制,有漲有降,但洋奶粉卻借每年關稅上漲之機漲價,與奶粉原料一樣實行“有漲無降”的機制,最終難免導致奶粉價格漲價不斷。
配方升級、換包裝等更只是漲價的說辭罷了,更缺乏足夠科學依據。
于是,可以做出這樣的推論:洋奶粉價格暴漲只是為了狂宰中國家長,謀求超額利潤。
海關總署指出,目前,洋奶粉的利潤是國內奶粉行業利潤的數倍,同時進口品牌還在加快拓展產品的銷售渠道,加速進入三線以下城市,與國產品牌進一步爭奪目標市場,本土品牌的生存陷入巨大危機。
這是一個奇跡:在中國制造在全球普遍擁有強大比較優勢的今天,洋奶粉卻奇跡般以異乎尋常的高價贏得了無法撼動的市場優勢。
表面上看,洋奶粉變成中國市場可怕的東方不敗是由于國產乳品自身危機持續發酵造成的。
從三鹿爆發三聚氰胺事件以后,盡管有關部門進行了聲勢浩大的治理整頓,但由于乳品生產運營模式的整體粗放,個別企業仍在利潤驅使下頂風作案,個別地區為了維護地方利益而忽視監管,這無形中都嚴重影響了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加上部分媒體對個別國產乳制品的個別問題無限放大——甚至沒有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就發布不實新聞,又使這樣的信心缺失演變成了全民恐慌。
現在國產奶粉企業為了苦苦求生,只好遠涉重洋去國外高價采購原料,另外,也不乏投資者高價收購洋品牌、公開造假售假欺瞞消費者——除了直接的造假外,甚至不惜采取過期后改新日期和回收空罐后以次充好。
這樣自毀長城的接力棒終于傳到了市場神經的末梢。也為洋奶粉肆無忌憚地盤剝中國公眾亮起一路綠燈。
乳品企業、行業協會和監管部門應承擔的責任是不容推卸的。但因此使國產奶粉整體毀滅,中國公眾吃全世界最貴洋奶粉的結局卻無疑更加悲催。
因此,當務之急不是繼續全民聲討國產奶粉的缺德無能,而是認真思索一下其救贖路徑。
比如能不能加速行業的結構調整和整體升級,以推動其現代化、集約化進程?行業能否真正站在維護消費者根本利益的角度真正加強自律?有關部門能本著推動全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將安全隱患消除在源頭,而不是總是讓消費者充當試錯的大白鼠?
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決心和信心——背后關鍵在于整個奶粉生產加工銷售鏈條的優化和再造,更在于整個食品監管體制的重塑和完善。
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監督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除了鞭笞丑惡,曝光不良商家,似乎更應加大對優秀國產奶粉企業的推廣。畢竟,失去低價國產品牌的有效市場制衡,洋奶粉的價格瘋漲只會加劇,且消費者別無選擇。
再喚國貨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