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昨日查處的一處小作坊,衛生狀況堪憂
武漢中心城區16家黑作坊被端
洗臉水中泡黃豆 污水橫流雞亂跑
本報記者胡勇謀 通訊員吳月峰
昨日,武漢市質監局江岸分局,會同該區公安、城管、街道等多部門60余人,在江岸后湖、諶家磯等地搗毀豆腐小作坊16家。至此,江岸、硚口、江漢這三處中心城區最集中的豆制品小作坊聚集地,基本整治結束。
記者全程隨訪,現場共拆卸、扣押鍋爐安全附件50余只,10臺鍋爐爐體被“打洞式”切割,這些小作坊一律被要求關閉。
直擊 洗臉的桶直通泡黃豆的大缸
昨日8:30,記者來到江岸諶家磯街道辦事處。院內,江岸質監、公安、城管等執法人員已整隊完畢。20余名執法人員騎電動車,執法車隊沿諶家磯大道,拐進朱家河下窯村。
這是一處典型的城中村,到處是棚子式樣簡易廠房。這里聚集著5家豆制品小作坊,火紅的爐子里正在燒水。
在下窯村99號附近一個300余平方米的大倉庫廠房內,齊胸高的大化工塑料桶里盛滿水,一位60余歲的婆婆,拿著一條黑乎乎的毛巾,直接在桶里洗臉洗手。而這桶水,直通著3個泡黃豆的大缸。
另一個堆放著幾十袋黃豆的房間內,彌漫著一股濃重的霉味。黃豆堆下,居然是一個雞窩,母雞帶著10多只小雞,在黃豆和豆渣之間跑來跑去啄食。水泥地面黑水直流,由于地面全是污水,現場落地扇被放在一個塑料桶內扇風。
在里間,一口大鍋熱氣騰騰煮著黃豆,來自鐘祥的陳老板與妻子、小工一起,給豆腐包上紗布,放到千斤頂下壓實,做成干子,“一天做500斤,全給了販子,銷往周邊小餐館、小集貿市場。這里一共有10多家,都是從江岸后湖搬來的。”
成本 6000元就開張利潤超40%
“小作坊省下的,都是衛生和健康錢。成本要低一半以上。”武漢市質監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在下窯村,記者現場看到一個賬本:黃豆進價2.6—2.8元/斤,一斤黃豆能出3斤豆腐,小作坊批發價為1.3元/斤,市場賣價為1.6元/斤;而在正規的豆制品公司,只能進價格為3.1—3.2元/斤的好黃豆,批發價在1.6元/斤,賣價2.5元/斤左右。正是這個價格差,讓小作坊豆腐大量銷往工地、小餐館、小酒店等。
記者現場一一查看,一個小作坊全部家當不超過6000元,其中,最大的投資就是一臺磨漿機和小鍋爐。泡黃豆的大缸,全是土陶缸、化工桶,水電房租每月在2000元左右。一個日產量在500斤黃豆的小作坊,每天的純利潤在450元左右,基本上半個月就能收回成本。
昨日,執法人員共搗毀16家豆腐小作坊。而記者走訪武漢豆香聚、遠大等正規豆制品廠,一個面積1500平方米的廠區,設備投資近300萬元。所有設備為不銹鋼制品,自備冷庫,設留樣室、檢驗室。據武漢市質監局數據顯示,小作坊利潤率超過40%,而正規豆廠利潤只15%。
動向 從城中村搬往遠郊“打游擊”
“武漢平均每天消費豆制品500噸。目前全市共有17家合格企業,產量全部開工能滿足市場需求的七八成,但由于市場份額被小作坊擠占,目前放心豆制品供應量在40%左右。”武漢市豆制品協會相關負責人稱。
武漢市工商局數據稱,2007年起,武漢著力推進“放心豆制品”工程,要求四年內讓“放心豆制品”覆蓋全市市場。去年底,武漢全市大中型連鎖超市和集貿市場放心豆制品準入率達到100%。但一些小市場、小餐飲等仍存盲區。
8月26日以來,記者據線人提供的線索,在漢陽三環線附近進入一家香干小作坊,這里日產香干500余斤;在東西湖區徑河、黃陂去往天河方向、硚口常碼頭,江岸塔子湖、后湖等,均可見豆腐小作坊,藏身城鄉接合部“打游擊”。
專家觀點
整治小作坊要走出“割韭菜”怪圈
整治小作坊,如何走出割韭菜般“割了一茬又長一茬”的怪圈?
中國農業大學(微博)教授、豆制品專家康玉凡認為,目前,只有管生產環節的質監、管流通環節的工商等一起整治時,小作坊才會消停一下。整治過后,靠著成本優勢,小作坊一周就能“復活”。而單家的工業化投資成本過大,回收周期長,經營壓力大。
康玉凡指出,武漢、寧波等地將豆腐生產搬進工廠,實現產業化擴張,路子是對的,但也應該針對小作坊人員會生產、有市場的特點,可以考慮將其招至公司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