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隨著光明、三元牛奶宣布調價,國內鮮奶的新一輪漲價潮從議論紛紛變成了事實。實際上,從今年7月份開始,蒙牛、伊利、三元、光明……多個耳熟能詳的鮮奶品牌,銷售價格都上漲了5%—20%不等,超市里袋裝奶的“一元時代”在短期內恐將難現。
農業部監測數據顯示,今年4月以來,生鮮乳價格連續6個月較快上漲,累計漲幅16.5%。今年10月,內蒙古、黑龍江等10個主產省區生鮮乳月平均價格為3.81元/公斤,同比上漲15.1%。
今年牛奶價格一路飆升,到底是什么“逼瘋”了奶價?
面對瘋漲的奶價,眾多乳企給出的答案是因為原料成本上升。原料奶的成本上升,其一是因為今年夏天天氣過于炎熱,導致奶牛減產;其二則是因為養殖成本本身很高,奶牛消耗最多的是飼草,而由于我國本土牧草質量低下,導致優質牧草大量依賴進口,成本驟然增大。
奶價上漲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部分奶農的退出,這也加劇了原料奶供應的缺口。奶農的退出,一方面是因為今年牛肉價格飆升,奶農散戶殺牛賣肉以謀求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根據《經濟參考報(微博)》12月16日的報道,是因為奶農們在與企業打交道時處于弱勢一端。報道中稱,作為乳業鏈的下端的奶農們,與企業打交道時,處于明顯弱勢的一端。最突出的表現為奶價制定上,價高價低都是企業說了算,他們沒有一點發言權。奶農與乳企之間簽訂合同,規定奶價執行“市場價”,但是所謂的市場價實際上都是由企業制定,合同成為了企業的“一言堂”。
除此之外,今年牛奶價格的上揚還受到政策的影響,“新西蘭的原料粉被禁止進口”成為奶源缺口進一步擴大的原因,而奶源缺口的加大必定導致市場上供求關系發生波動,從而引發終端產品的價格變化。乳業專家王丁棉曾指出:“新西蘭乳清粉被禁止進口,讓廠家將國內優質奶源,用來補充價格、利潤更高的奶粉市場,導致液態奶市場缺口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