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消息稱,備受關注的網癮診治標準有望年內出臺。在網癮的界定上,初步認定每周上網40小時以上即可認為是網癮。40小時標準一出,立即引起熱議,有人認為如此搞“一刀切”實在不科學。
“單純用每周上網超過40小時就判定上網成癮,這種界定方法欠妥。”重醫附一院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蒙華慶認為,上網是否成癮最重要的指標應該是心理狀態,即看此人是否有不可控制的上網欲望;另外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上網目的,即是出于工作需要還是完全為了滿足一種快感、欲望。
在臨床醫學實踐中,“網癮”人群包括青少年和成人,青少年比例高達八成。不過,蒙華慶認為,七成青少年并不是真正上網成癮。“青少年往往會在得不到認可、找不到自信、得不到關懷的情況下自卑,而上網游戲,成了他們逃避現實的出口。他們并未真正成癮。”
不過,也有人認為,40小時的標準非常合適。重慶陪都藥業股份公司總經理、重慶醫藥商會會長唐良平稱,從常人角度來講,每天工作時間為8小時,按照每周上網時間40小時即為上癮這個界定標準,成癮者每天上網時間長達6小時,除了睡眠時間和必要的生活時間,成癮者已無其他時間可支配。“不論是青少年還是成人,從學習和工作角度來說,都適用于40小時這個界定標準。”
六成網友不認可40小時網癮標準稱已“被網癮”
近期關于網癮、關于戒網癮、關于電擊療法的新聞,一浪接一浪出現,網癮已成為一個嚴肅的社會話題。如何判定網癮?如何治療網癮?你有沒有網癮呢?
中廣網昨日的消息稱,備受關注的網癮診治標準有望年內出臺,每周上網40小時以上即可認為是網癮,成癮者主要以玩游戲為主。
消息一出,網絡一片嘩然,各行各業的網友紛紛貼出工作時間表反駁,表示“無網絡無工作”,按照40個小時算,很多上班一族均“被網癮”了。有網友質疑,上網的時間并不能全面表示“入網”多深,是不是網癮,更應該參照網絡對上網者身體的損害表現。
專家網癮制定沿用國外標準
今年初,衛生部委托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和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負責制定網癮、酒癮的界定標準和治療規范。據悉,兩項標準有望今年年底前出臺,然后再推薦各地使用。
接到衛生部的委托任務后,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成立了五人組成的專家團隊。中廣網消息稱,五人專家組之一的高雪屏博士表示:“網癮標準的制定,主要沿用國外的標準。將在國外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國內網絡成癮者的情況,進行修訂。”在網癮的界定上,高雪屏表示,“還要進行精細的調查分析,初步認定每周上網40小時以上即可認為是網癮。”高雪屏認為,有的人上網一周左右即可成癮,有的時間則更長,成癮者主要以玩游戲為主。
網友IT業可否申請工傷
專家”40小時網癮“的標準,遭到了網友的板磚“襲擊”。有網友給出工作時間表,40/7=5.71,上班族通常的上班時間從上午8時30分到下午5時,除了吃飯幾乎都在電腦前,下班回家后開電腦到睡覺。“我并不想上網,但工作必須上網,下班后不知道能干啥,吃喝玩樂都要錢啊,只好在家上網,看來我是被網癮了!”網友套用最流行的語句感嘆稱,“哥其實上的不是網,是寂寞。”
北京網友“kangkae”覺得,根據時間來判斷網癮本來就是一個錯誤,不曉得又是哪個“磚家”發明的。“我覺得是不是網癮要看身體的表現,標準參照毒癮。”網友“額配”戲稱,“吸煙有害健康,為什么就沒個煙癮標準呢?”
蘇州網友“fireyu”表示,這個標準“很好,很強大。IT業的所有人,都是網癮患者”。“作為一個網絡工作者,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是否可以申請工傷?”
記者采訪
在我們的生活中,網絡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呢?記者昨日隨即采訪了公務員、IT人士、企業上班族等不同人群,絕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如今已是網絡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誰都離不開網絡,用時間界定網癮實在不合適。
工作無紙化上班即上網
在某城管部門工作的楊小姐在聽到網癮標準時大感驚訝,“40個小時,太容易就網癮了。”楊小姐說,現在政府都要求無紙化操作,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開電腦,跟相關部門聯系、布置工作、寫文件、處理問題等等,哪個不是在網上進行。不算加班和業余時間,就是每天工作8小時,一周也就“網癮”了。
對網癮標準反應最為激烈的,當屬從事IT行業的人員。一位在網站做編輯的朋友給記者留言說:“我超額完成了網癮入門指標,可稱為資深網癮人士。可我現在下了班連電腦都不愿意看到,又算不算反網癮人士?定這個標準有啥意義?不會出臺標準強制治療或者隔離吧,難道不要工作?”
以前逛街購物如今“逛網”
在廣州某國企工作的小佳目前還是單身,他有些郁悶地表示,旅游、找朋友玩都很好,但平時大家哪里能天天聚,下班沒事只好上網,基本每天掛在網上的時間都在10小時左右。小佳是魔獸的老玩家,但他肯定地說:“我沒有網癮,我喜歡游戲,但我正常工作;我天天上網,但我朋友很多。網絡可以讓我的生活更豐富。”
對此楊小姐認為,用時間來衡量所謂的網癮根本不科學也不可靠,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網癮與時間關系不大,關鍵是個人的定力。“除了工作,我還會在網上買東西、看小說、看電影等等,網絡也是一種生活,就跟以前沒有網絡時去逛街一樣,現在不用逛街,就是‘逛網’,以前都沒有誰說要治逛街癮。”
上海戒除網癮發起人:
統一時間標準缺少指導意義
針對“每周上網40小時以上即可認為是網癮”的界定標準,上海有專家指出,僅以時間的長短作為成癮的標準,并不科學,也根本沒有具體指導性。網絡成癮最嚴重的負面影響是使人失去社會功能,而不僅僅是耗費的時間問題。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上海藥物綜合方法戒除網癮發起人杜亞松教授介紹,上海中學生中有網癮的比例約為2.6%。但僅以“每周超40小時上網”即判定成癮并不科學。
杜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判斷網絡成癮主要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花更多的時間上網才能感到滿足,且時間不斷延長;二是幾天不上網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焦慮、易激惹等癥狀,上網后上述癥狀可迅速減輕或消失。另外,除上網之外,對其他事物的興趣明顯減少,以致失去以前的愛好和娛樂;曾經努力過多次,想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沒有成功等等也都是診斷網絡成癮的具體依據。
網癮成了搖錢樹?網戒機構,暴利與暴力齊飛
雖然“網癮”的標準至今依然充滿爭議,但毫無疑問是的,越來越多的家長想把長時間泡在網上的孩子從虛擬世界中拉回到現實中來,而隨之而來的,則是各種各樣的網癮戒除機構。
8月23日,央視名牌欄目《經濟半小時》推出《網癮少年成了誰的搖錢樹?》,將網癮治療行業推到臺前。節目指出,網戒行業的規模已達數十億元,網戒機構缺乏監管,導致“不少機構利用家長病急亂投醫的心理牟取暴利”。
《經濟半小時》的節目中,記者采訪了一對母女,在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楊永信的網戒中心,女兒小雪曾12次被電擊,每次電擊都有六七個人按著她,給她嘴里塞上牙套避免咬舌。面對記者“電療給你留下了什么”的提問,小雪回答說:“恐懼。”隨著電療次數的不斷增加,她“心里面一次比一次憎恨,寧愿一下突然死了,也不愿再做電療”。
網癮戒除機構不光是采取電擊,還采取強制吃藥、暴力毆打等手段,讓孩子一次又一次受到傷害。甚至有的地方戒毒所也接收網癮少年,王小陽的父母就將孩子送到寧波的一家戒毒所用藥物戒除網癮。這種治療的結果是“割腕兩次”。“睡眠時間不能控制,(大小便)失禁”。
《經濟半小時》節目指出,網戒機構來歷不明、身份模糊,缺乏監管部門,網癮程度的鑒定、治療效果的鑒定、收費金額、治療方法都沒有統一標準。這些是造成目前暴力戒網癮,治療單位牟取巨額利潤的原因所在。按照該節目的統計,我國網癮青少年已經從當初的400萬增加到1300多萬,戒除網癮已經悄然成為了一個擁有300多家機構,規模達數十億元的產業。按照臨沂網戒中心宣傳中所提到的已經治愈的3000名孩子為基數,以每個孩子每月6000元,按照每個療程四個半月計算,這家網戒中心,這幾年僅收取的治療費用就達8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