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辦公廳日前正式下發文件,一份“印發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透露出工商機構改革的重大變化。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工商局的“市場合同處”改為“市場規范管理處”,增加“指導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的監督管理”的職能。這意味著工商部門今后將承擔起監管網絡商品交易的政府職能,網絡購物一度處于“無王管”的局面將會改變。
根據最新的職能規定,工商部門今后將對網店證照、商品質量、誠信經營、退換貨制度等進行監管,還將承擔起網絡市場行為、交易行為、服務行為等監管職能,而不僅僅停留在為消費者維權的層面上。廣東成為國內率先確定網絡商品交易主管部門的省份之一,這對凈化廣東網絡購物環境、保障消費者權益將起到重大作用。
省工商局市場合同處郭處長表示,網店管理是新的東西,對虛擬市場的管理也是工商部門碰到的新問題。不過,郭處長告訴記者,有關的管理辦法國家工商總局即將出臺,廣東省管理細則將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規定來制定。
探索:
網購欺詐仍是投訴熱點維權難點
廣東將對網購進行誠信抽查
近年來,隨著網絡購物的日漸興盛,人們在享受這一靈活便捷、成本低廉的消費模式的同時,也遭遇到了網絡詐騙、網絡傳銷、網絡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的損害。誤踩網絡購物陷阱成為消費者投訴熱點,也是維權難點。廣東省消委會副秘書長江列華對記者說,今年以來我省網購投訴快速增長。不久前,省消委會對電視購物、網絡購物發出消費提示,并呼吁有關部門盡快制定和完善對新型購物形式的管理辦法。
問題:網購監管“不告不理”
據江列華介紹,目前網絡購物主要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產品實際效果與廣告宣傳不符,有些網站提供的產品說明夸大宣傳,消費者購買的商品與在網站上看到的相距甚遠;二是網上銷售商拒不承擔“三包”責任,消費者想要退換貨品困難重重。網絡購物沒有票據,也造成了解決糾紛難的重要因素。
江列華說,誤踩網絡購物陷阱一直是消費者投訴熱點,也是維權難點。廣東工商執法人員和消費者權益保障部門雖然也為不少“苦主”追回了經濟損失,但因不是明確的主管部門,對網絡購物監管基本上采取“不告不理”的態度,這種情況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
措施:建地區監管網絡統一監管
誠信成網購發展一個不可忽視的話題。事實上,目前網絡上的絕大多數賣家都是自由個體,沒有到工商部門注冊登記,而網上商店特有的虛擬性,使得工商局無法出面解決問題。顯然,如何建立誠信體系、如何能讓網購行業更趨于完善、怎樣保護購物者的權益等,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針對這些新情況,廣東省工商部門也正在采取積極措施。
據了解,此次廣東工商介入網絡監管,是基于國家工商總局近期研究制定的網管方式———今年7月,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劉凡公開透露:“以網管網”的原則已確定,轄區內市場主體開辦的網站將全部建檔,采用技術手段進行搜索,具體辦法正在研究之中。
廣州市工商局局長陳斯達曾透露,2009年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計劃之一,就是積極開展監管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工作,“建立完善網絡經營監管系統,建立網絡經營經濟戶口數據庫,促進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規范有序開展”。
廣州市工商局有關部門透露,還將加強與交易平臺服務商的合作,改變準入“零門檻”的現狀,登記一些賣家的基本資料,協議基本理賠協議,完善投訴機制和疏通投訴渠道,為消費者提供辨偽防騙知識等。
據了解,廣東省工商部門還決定對以企業為經營主體的網商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購物網站進行重點監管,針對當前網上購物存在的商品審查把關、交易證據收集、貨款支付安全保障等問題,改進監管技術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對網上購物實行誠信抽查,并通過地區監管網絡互聯互通等方法,統一監管,實現網絡化監管。
爭議:開網店是否應進行工商登記?
據了解,在國外尤其是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網購是一種時尚,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這些國家法律體系健全,新的商業模式一旦出現馬上就有新的法律法規跟上,有效地堵住了漏洞。
雖然網購這種模式在我國已興起了好幾年了,但是國家尚未出臺一部全國性的電子商務法對網絡購物等電子商務行為進行規范。其次,各地方電子商務規定的地域局限性與互聯網的互聯、互通、地域無限性的矛盾,使其難以形成具有全國范圍的、普遍的約束力。
此外,開網店是否像平常開店一樣有一定的準入門檻?是否應該進行工商登記?目前網購監管最大問題在于網店證照的監管。2008年8月1日,北京市工商局實行“加強電子商務監督管理的意見”,提出營利性網店須辦理工商營業執照,一出臺便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雖然網民對“開網店須辦執照”頗有異議,但這部網店新規是工商系統首次獨立的、針對網絡購物監管制定的地方部門意見。
據了解,目前除了北京、杭州等曾明確提出開網店也應像正常開店一樣申請工商登記并領取執照之外,全國絕大多數地方對開網店是沒有任何要求的,更不用說限制了。多數網店是“無開辦資金、無固定經營場所、無固定從業人員”的“三無店”。這樣的情況下出現誠信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