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網游行業似乎只是“看上去很美”。新聞出版總署近期查處了一批低俗網游,其中充斥著暴力、色情、賭博等不健康內容,令人觸目驚心。有評論指出,低質量的網游泛濫成災,暴露了“撈錢至上”的浮躁心態。在高歌猛進的外表下,卻有濁流一直在涌動,網絡游戲行業到底怎么了?歸根結底,還是利益在作怪。
內容低俗之風愈演愈烈
新聞出版總署近期在專項清理整治中發現:一些境外網游內容大多涉及違法犯罪,如《美國1930》中有大量任務鼓勵玩家進行“販毒”、“賣淫”等違法犯罪活動;一些國產網游在審批或備案后添加了宣揚暴力、血腥、色情等不健康內容,有的還采用低俗甚至色情挑逗性的廣告語言進行游戲宣傳推廣。如《反恐行動online》角色PK過程中有恐怖血腥畫面。
多年來,網游內容存在暴力、色情、賭博等痼疾。據權威調查顯示,在中國市場銷售的網絡游戲大約有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為主要內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戲上網參與的人數越多,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造成嚴重的后果。專家分析,若青少年大量接觸游戲中的暴力情節,會習以為常,在現實生活中容易產生一些過激的行為。
國產網游不僅給外界留下“女的穿得少,男的到處砍人 ”的不良印象,也呈現出急功近利的心態。很多從業者以撈快錢為目的,而不顧游戲質量是否過關。據了解,中國游戲市場中的“速成品”泛濫,可以占到游戲總數的90%到95%。業內人士認為,國內網游業缺乏創意,一款游戲取得了成功,就會遭到模仿、抄襲,從而產生大量的速成產品。
財迷心竅而不計社會成本
十年來,中國網游行業發展迅猛,即便是去年全球飽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網絡游戲產業依然風光無限,成為全球互聯網產業中唯一的亮點。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網絡游戲出版產業,實際銷售收入達183.8億元,同比增長76.6%。這或許得益于中國是全球一線網游開發商最大的消費市場。目前中國網絡游戲玩家已超過4000萬人。
由于網游在中國是一座“大金礦”,平均利潤率高達45%,吸引資本紛紛涌入。但是,網游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后,是多少傷心的眼淚。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一些網游運營商迷失了自我,為了賺取眼球,在網游產品的宣傳中大搞噱頭,部分內容直逼玩家的道德底線,有的甚至把政策條文當兒戲。
正是這種迅速牟利的心態,“設計一款游戲,國外聽策劃的,國內聽給錢的”,使國內網游行業陷入了縮短周期、簡單模仿、粗制濫造的惡性循環。網游產品雖然不計其數,但是良莠不齊,其中不乏低俗及暴力的游戲,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導致青少年違法案件頻發。
網游雖表面浮華,卻在透支高昂的社會成本。在行業形象受損的同時,也為墮落埋下了種子。新聞出版總署近期關閉了45款未經審批的境外網絡游戲;查處了26款存在低俗內容的網絡游戲;警告了27家網絡游戲企業,并勒令其限期整改;還有10家網絡游戲企業負責人被誡勉談話。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網游業存在的“擅自出生”、“偷梁換柱”等問題。
網游治理應堵疏結合
網游行業內部的“毒素”對道德底線造成沖擊,應該對其加以清理。畢竟,我們需要的不是“帶血的GDP”,而是健康的網游發展。相關部門在網絡游戲市場加大監管力度,叫人拍手稱快。專家認為,從網游長遠發展來看,立法很關鍵,不僅僅讓它發展,還應該讓它規范。而且,應該加大違法的成本。
在規范網游企業行為的同時,也要對網游的健康發展進行引導,做到堵疏結合。有專家建議,隨著我國游戲產業的發展,要促使這個產業健康發展就要對游戲進行分級,特別是未成年人年齡段的游戲進行分級,這樣對于游戲產業的發展和保護未成年人有好處,會使那些不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的游戲限制不至于形同虛設。
如果不盡快摒棄單純追求利益的短期思維,兼顧經濟、社會效益,網游行業將喪失發展后勁。正如網易CEO丁磊說,網游產品不僅僅是一個盈利產品,更是一個文化產品,會影響很多青少年。網游產品的目標不應是充斥低俗文化、賺錢的工具,而更應當通過品質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理解。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相對來說,網游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應堅決抵制浮躁之風,盡快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