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的副研究員郎家文結合自身際遇,總結了目前網民向網絡運營商維權的三難。一難,網民必須無條件接受網站的格式協議條款。二難,網民和網站在履約過程中各自承擔的違約侵權責任嚴重不對稱,網民處于弱勢。三難,網民遭遇網站管理員不法侵權后證據保全難,到法院立案受理難,訴訟成本高。(12-09 光明網)
現實中,舉凡維權都是非常艱難的事情,從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消費維權、加班維權到民工討薪維權、職業病維權等等,無一不經歷艱難曲折的過程,而結果如何還是個未知數,像河南新密市張海超通過“開胸驗肺”這種極端的方法維權,又通過網絡、媒體放大而得到比較滿意的結果,畢竟是個個案。現實如此,網民維權豈不更難?郎家文先生的親歷就是絕好的明證。但對郎家文先生的網民維權“三難”,我覺得尚不足以說明網民維權艱難的根本原因。其實,竊以為網民維權艱難除了上述“三難”以外,最關鍵的還是在下面的這“三難”:
其一,難在世俗偏見。網絡雖然在我國已經很普及,網民也已數億計,甚至名列世界之首了,可這一新生事物跟數千年的中國歷史相比僅僅是“一瞬間”,跟中國的封建思想、傳統相比只是“滄海之一粟”,渺小得已然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了。正因為這一點,很多人對網絡上的那些事,都認為不是正道、正統,都對之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的。這種世俗的偏見自然成了網民維權的一個“瓶頸”,一道屏障,網民維權難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所以,我以為要想確保網民維權不再艱難,首要的任務是消弭人們的世俗偏見,得到廣大民眾的充分理解和支持。盡管近年來我們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理想的距離還差得甚遠,仍需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等這種偏見基本消除的時候,網民維權將不再是難事,因為那時咱廣大的老百姓不答應了,就會群起而支持了。
其二,難在部分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成見和歧視。世俗的偏見自然也不同程度地表現在我們的一些官員身上,令他們對網民的正當權益持懷疑的態度,表現在具體行動上就是一種不能直說只能會意的歧視。這些官員在骨子里會有這樣一種成見,即認為他們(網民)還有什么權益要維護?整天在網上惹事生非,我沒找他們的麻煩就對得起他們了,現在還要什么權益,這不是瞎扯蛋嘛?!持有這種觀點的官員不在少數,所以網民在維權時就很難得到他們的支持,致使網民維權難上加難。我想只有這種成見和歧視全部消除了,網民維權才會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全力支持,網民維權也才不再艱難。
其三,難在沒有法律保護。這一點很關鍵,也很明了。時下網民維權所有的難處,都歸結到一點上,那就是維權時沒有法律依據,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如果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一部保護網民權益的法律,網民維權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