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星期一
在當今的網絡時代,歐美的商家又發明了一個新詞:“數字星期一。”因為許多歐美人會在感恩節之后的上班第一天,通過辦公室的計算機購物。為了配合網絡銷售高峰的來臨,72%的網絡零售商在“數字星期一”會有促銷活動,例如大幅折扣和免費送貨。
2007年,許多美國人就在這一天,在網上用1700美元買到了一臺46英寸的液晶彩電,價格僅是店里零售價的2/3。據市場調研廠商comScore稱,在“Cyber Monday”這一天,美國網絡購物者的支出達到了創記錄的7.33億美元。“Cyber Monday”指的是感恩節后的第一個星期一,通常被看作是圣誕網絡購物旺季的開始。
統計表明,2007年圣誕期間美國網絡零售額達到了33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這樣的速度讓增長率只有一位數的傳統零售業羨慕不已。美國著名消費雜志《消費者報告》報道說,2007年,42%的美國成年人圣誕期間在網上購物。而圣誕期間一位普通美國男人可能在網上購買的東西包括:給妻子的鉆石手鏈、給兒子的Ipod、給小女兒的自行車,以及給自己的一套車載音響。
網絡購物不僅在美國方興未艾,事實上在全世界已經掀起了一場“消費革命風暴”。據統計,2007年,全球在網絡上購物的人數較上年同期增長了38%。
在日本,網絡購物已經成為上到大企業集團下至家庭主婦都熱衷的購物模式。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日本企業間電子交易市場2007年已達224兆日元,電子化率為20.6%,超過美國的189兆日元。而針對個人消費的電子零售交易達5.6兆日元,電子化率2.1%,接近美國的水平。另外,網上拍賣市場增長迅速,已達7840億日元。
日本現在的網絡購物人數約為3600萬人,資深購物迷約為20%,尤其主婦軍團的購買力不可小覷,占了56%以上。
中國市場上還出現了一種網絡禮品卡,以其中功能最強大的“淘禮購物卡”來說,持有人用卡號和密碼登錄網站,便可在網上數千種商品中隨意挑選禮品。而互聯網有快速、便捷、隱私、互動等特點,符合中國人的禮尚往來習慣。
優勢真不少
購物之前貨比三家必不可少,迎合消費者的這種要求而生的,是許多幫助消費者比較價格的網站。
比如在美國就有著名的網站Nextag.com,只要輸入所需的商品名,會立刻顯示網上有多少地方有售、價格多少,還會根據消費者所在的州,計算消費稅和運費。
除了可以貨比三家,48%的人還將方便列為網上購物的主要原因,還有人則是希望避免擁擠、找到更合適的禮品等。他們在網上購買的東西已經不局限于傳統的書籍、玩具、電子商品等,甚至包括了從三五美元的牛奶、雞蛋到上萬美元的古董家具。
而在日本,網絡購物不僅改變著人們的消費模式,還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像那些主婦軍團,她們不光買,還積極參與賣。家里的閑置品、便宜買來的貨品、收到的禮品等,都是她們銷售的對象。很多人干脆辭掉工作,就以開網店為生。據說還有個人開店達到年銷售1億日元的成功例子。
相對來說,日本的網絡購物市場成熟一些。因為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日本就流行電視銷售以及商品目錄銷售,在信任度、監督方式、消費習慣上都類似于今天的網絡購物,所以人們比較容易接受這種新型的購物方式,即使中老年人也不會將其視為洪水猛獸。另一方面,過去的經驗讓賣方更加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賣家通常會把商品盡可能描述詳細,絕對實物拍攝,甚至把瑕疵特意放大給人看。而銷售衣物的大型商家常常附有免費退換服務,尺碼不合、與想象中不一樣都可以成為退換的理由。
網上銷售給傳統零售商帶來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機會。在美國和日本,大部分大型百貨商店、購物中心及廠家為了應對網絡購物的競爭,都開辦了自己的網店。從大型連鎖店沃爾瑪到著名品牌服裝店,都力圖將自己的實體店和網店的特色結合起來,提高競爭力。對這些傳統的零售商來說,雖然面臨著激烈競爭,但網絡銷售也給他們帶來新的活力和機遇。一方面,網絡銷售為他們帶來了營業時間和營業地點以外的客人,拓展了營業規模;另一方面,傳統的零售商在網絡銷售方面還具有一般購物網站不具有的優勢,而這些優勢恰恰彌補了網絡購物的缺陷。
比如,美國大部分商店都實行“不滿意就退貨”的服務,一些網站雖然也提供此項服務,但是消費者還是會考慮把東西寄回去的費用和時間,多少會成為網絡購物的一大顧慮。于是,傳統零售商都提供網上購物、店里退貨的服務。這樣,買了尺寸不合的商品,或者僅僅是改變了主意,消費者都可以直接到任何一家實體店里去退換。除了方便退貨,許多精明的實體店還推出了“網上購物,店里取貨”。表面上,消費者多跑了一趟,但是這也打消了很多消費者對網上購物不信任的顧慮。有的大型連鎖店甚至承諾網上下定單、24分鐘之內店里取貨,否則送給消費者24美元。
2007年春季,沃爾瑪也推出了類似服務,因此消費者少支付了總額達1000萬美元的送貨費用,沃爾瑪也嘗到了甜頭。據統計,這些到店里來取貨的客戶,60%的人又順手多購買了價值60美元的商品。
規模仍有限
根據艾瑞咨詢和淘寶網的聯合調研,2007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銷售額達到594億元,首次超過500億元大關。其中來自淘寶網的消息稱,2007年淘寶實現交易總額433.1億元人民幣(2006年的銷售額為176億元),這個數字已經超過家樂福和沃爾瑪在華銷售的總和,僅次于百聯集團的771億元銷售額,成為中國第二大綜合賣場。
中國的網絡購物始于1997年,如今已經發展到了一定規模。而且,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內地網民在香港、臺灣地區以及境外網站購物的交易額增長迅速。2007年第四季度的月均漲幅接近三成。
根據支付寶的統計數據,2007年第四季度,中國內地網民在港臺、境外網站購物的交易額保持平均每個月26%的增長率,人均單筆境外網站消費人民幣1252元。
超過六成的內地網民,首先選擇在莎莎網、草莓網等香港網站購物,其次是日本ppers、臺灣網勁科技等臺灣地區和境外網站購物。目前,網民購買商品中,超過九成是化妝品,其次是服裝和日文雜志。
網上購物作為一種新興的購物方式出現在日常百姓的生活中,必然有其吸引人之處。喜歡上網購物的網民認為,用互聯網來完成購物不僅節省了時間,免除了舟車勞頓,還有機會買到在本地市場難覓的商品。同時,對一些追求新奇的白領族、學生族來說,不失為一種時尚的消費方式。
即使如此,網上購物仍然只是某一部分網民的購物方式,還沒有成為人們日常的購物行為。網絡購物的發展也不會無限擴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在各國都是一樣的。因為,網上購物最適合購買無形產品,而對于那些實物商品,網上購物的競爭力則和傳統商場沒法比。具體來說,如在網上購買電話卡、電子機票等產品,品質一般不會有所差別,而且價格比傳統渠道便宜。
在美國,這種市場的區分已經很明顯了,美國網民絕大多數無形產品都是通過網上購買的。而如果在網上購買實物商品如衣服、食品等,由于不能親自試穿試吃、實物與網上照片可能存在差別,肯定不如在傳統商場中購物。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網上購物調查報告,網民認為網上購物,首先讓人不放心的是商品的品質,占64.1%;其次是賣家的誠信,占34.0%;此外,貨款的支付占14.9%。
在全球范圍內,目前各國網絡購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信譽問題,包括假冒偽劣產品、侵犯知識產權、購物欺詐行為等。
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網絡購物不斷成熟時,網絡購物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發展趨勢:一種是走低價格路線,像超市一樣,有物美價廉的商品;另一種是銷售高檔消費商品。隨著人們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人們生活必需品消費價格越來越低的情況下,人們對于高檔消費品的需求會不斷提高,而網絡購物也會為這部分需求提供服務。因此,網絡購物將會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擁有各自的客戶群體,并且都可能會做得很好。
雖然目前已經有網絡商家開始盈利,但是真正達到規模盈利,還需要一段時間。從經營模式上來說,網絡購物會出現兩種形式:一種是從傳統經營模式加入到網絡經營模式中來,通過網絡的力量不斷擴大自己品牌的知名度,給更多的人提供產品信息服務并銷售產品,獲取利潤;另一種則是網絡商家通過網絡商店做出自己的品牌后,通過一些傳統方式進行網下交易,從而彌補目前網上購物的顧客群體相對較小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