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云脫掉西裝、除去領帶走上今天在杭州舉行的“和諧城市與宜居生活”主題論壇發言席時,他用一種輕松方式詮釋了對一個宜居城市的理解。他說,“在家鄉,我覺得穿上西裝就不會講話,這是我的城市,怎么舒服就怎么來。”
這是上海世博會最后一個主題論壇。如何建設和諧城市、創造宜居生活?面對全球近40億人口生活在城市的現實,參加論壇的中外嘉賓不約而同把關注點落在“人”上面。
以人為本,為增進市民福祉多做實事,城市就能走向宜居。這與半個世紀前丘吉爾提出的“城市即人”異曲同工。
宜居,未來城市競爭核心
“十年創業,我記不住杭州的哪一幢高樓給我留下了印象,我記得的是杭州老百姓給我的支持,我的同事每天的辛苦和微笑。城市的魅力一定因人而異。”自認為幸運創業者的馬云說。在他眼中,建設城市和運營公司的道理相同,都應“以人為本”。公司大樓不是用來炫耀的資本,而是為員工舒心地工作、生活服務的;同樣,城市建設也應充分考慮市民的需求。
馬云希望自己的公司不是農場,而是動物園,有各種各樣的動物和諧相處。城市也是如此,能容納各種各樣的人才。“未來城市的競爭將不是高樓之間的競爭,也絕不是GDP的競爭,而是人才的競爭。”馬云說,要留住人,競爭的最關鍵是“是否宜居”,是空氣、水、食品安全的競爭。
鄰里,決定城市宜居質量
沒有了人,城市只是個空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院榮譽教授約翰·弗里德曼直率地指出,目前中國很多實體規劃十分龐大,但這些規劃往往是二維建設,居民并不包含在其中。即使有的話,那也只是一個數據來顯示,比如2010年會有多少人,2020年會增加多少人。
那么,這些具體的人在哪里?“這些城市規劃往往忽視社區,而社區恰恰是跳動著的城市心臟。”約翰·弗里德曼認為,社區是人們居住、相遇或相聚的場所。一個優質社區能把人們所居住的時間、空間完美地融合,建立在相互熟悉、信任和幫助之上的人際網絡,使城市被人們所珍惜。這個被珍惜的特質成為每個城市無形歷史中的一部分,珍藏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其實居住的場所,無論在哪里,最重要的就是一種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來自于優質的鄰里關系。”他認為,重構生機勃勃的社區和鄰里關系,以活躍的、有組織的 單位來構成城市的脈絡,而不是以簡單的行政單位界定社區,是建設和諧城市的重要途徑。
新移民,不能忽略的人群
一個宜居的城市,首先是一個公平的城市。不止一位嘉賓關注到城市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人群。
“要解決新移民的融入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以上海為例,擁有1/3的外來人口,但真正容納他們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
“未來,將有大量農村人口與城市居民共同成為維持城市基本功能運轉的市民。而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狀況,以及城市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建設并沒有合理地考慮這個人群的基本需求。這個人群也沒有完全把城市當成他們的家,城市對他們的接納也很有限,他們依然被稱作‘外來務工人員’。”鄭時齡說,“如果這些人不穩定,會造成城市發展的停滯。”
此外,新的城市管理項目設計時常忽略的還有一個特殊群體——女性。泰國亞洲理工學院性別與發展研究副教授貝爾納黛特·雷蘇雷桑以她對孟加拉等四個亞洲國家的研究成果提出建議:一個宜居的城市,在基礎設施、文化教育、安保政策、就業等方面應重視女性的需求。
城市的基礎細胞是家庭,家庭和諧的關鍵在于兩性關系的和諧。本次論壇特別為女性設置的“和諧城市與女性智慧”分論壇,讓人再次認識到女性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中國當代海派文學代表作家程乃珊認為,高學歷女性婚后應暫時回歸家庭。“女性待在家里是對下一代負責,對城市小公民負責。而社會應該給高學歷女性提供回家照顧孩子及復出工作的機會。”
“城市沒有智慧女性,就會失去色彩、靈魂、靈動。”上海市婦聯主席張麗麗說。(記者 吳妙麗 戴睿云 見習記者 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