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政府集中招標采購
由于藥費居高不下,藥品購銷領域不正之風泛濫,政府決定剝奪醫院的藥品自主采購權,實施藥品政府集中招標采購。這樣做的隱含邏輯是:醫院的院長靠不住,醫院的藥劑科主任靠不住,政府招標辦靠得住。
然而,藥品市級政府集中招標實施了六七年,藥品價格沒有任何實質性下降,藥品費用逐年快速上升,返點回扣等不正之風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更加泛濫起來。醫藥公司公關的對象除了醫院管理層和醫生外,又增加了招標辦和管著招標辦的政府官員。
患者的醫療負擔不但沒有下降反而繼續逐年快速上升。醫院(醫生)的行為是受到了很大制約,但是高收費行為沒有絲毫改變。
9、藥品省級政府集中招標采購
不知是基于什么考慮,政府決定將藥品政府集中招標采購從地市級上升至省一級,從2009年開始實施藥品省級政府集中招標采購制度。
然而,在2009—2010年各省份實施的藥品省級集中招標采購中,中標藥品的價格依然沒有實質性下降,尤其是首次進行的基本藥物省級集中招標,中標價大多數明顯高于此前基層醫療機構的采購價,甚至相當一部分明顯高于此前基層醫療機構的零售價。
內資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專業化程度不高,往往僅僅是增加負責政府公關的工作人員和資金投入,其機構設置并無明顯增加。而外資藥企由于規模巨大,也由于其專業化分工水平較高,在傳統的政府事務部之外,近幾年紛紛又增加了商務部,其首要任務就是對各地區的招標辦和衛生行政部門進行公關。對于越來越多的公關投入,醫藥企業不勝其煩,怨聲載道。
10、零差價
為切斷賣藥和醫生處方行為之間的利益鏈,政府采取了更為嚴厲的管制措施:零差率政策。
對此,醫院的第一種措施就是抬高藥品中標價,按此價格采購、按此價格銷售,然后以返利和回扣形式暗箱獲得賣藥收益,是謂“零差價”!還有就是醫務人員在衛生院門口開辦藥店,誘導患者到自家藥店買藥。另一種就是減少口服藥使用量,盡可能誘導患者打吊瓶,盡管藥品實行了零差價,但是吊瓶費、觀察費和打吊瓶的耗材是盈利的,本來吃三四十元錢的口服藥能夠治好的疾病,患者現在卻要花一二百元錢打吊瓶。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11、禁止“二次議價”
為維護政府集中招標采購的嚴肅性,相關政府部門明確規定,政府集中招標后,公立醫療機構必須按照中標價采購藥品,禁止地方行政部門和公立醫院“二次議價”。
一個不得不指出的事實是,省級集中招標提高了制藥企業的價格維持能力,即單個藥品供貨商維持藥品高價的能力,也提高了藥企形成“價格聯盟”的能力,即多個藥品供貨商共同維持藥品高價的能力。禁止“二次議價”進一步提高了制藥企業的這一能力。
這樣的政策事實上是政府利用其壟斷性行政強制權將公立醫院在藥品零售市場上的壟斷地位部分讓渡給藥品供應商,這種壟斷供應權會形成壟斷租金。房地產用地招標的例子可以非常直觀地說明這一點,政府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拍賣一塊黃金地段的土地,出價最高的開發商獲得了該地,從而獲得了該地商品房的壟斷供應權,但是這種壟斷權帶來的壟斷租金并沒有歸該開發商所有,而是大部分以土地拍賣款的形式流入到政府手中。
12、單一貨源承諾
十年藥品政府集中招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招標。因為它事實上只確定采購價格,不確定采購數量,中標藥品僅僅是獲得了進入招標地區公立醫院的資格,公立醫院會不會采購、采購多少,還需要醫藥企業進行營銷和公關。
有人提出引入“單一貨源承諾”制度,即一品一規一廠,一種藥品的品規只中標一家藥品生產企業,且該企業獨家供應全省或某劃定區域內所有公立醫療機構,以確保中標企業獲得指定區域內全部市場份額,確保每個公立醫療機構使用的該藥品有且只有一家企業供應。
然而,這樣的招標就變成真正的招標了嗎?首先,政府剝奪醫院這一藥品采購方和買單方的招標決策權,卻又期望醫院執行招標結果,純屬一廂情愿。其次,用什么藥、用多少量只能由醫生說了算,院長也干涉不了,何況政府官員?
如果藥品的中標價使得醫療機構已經沒有獲利空間,醫療機構的采購量會大幅度下降甚至不采購的,畢竟絕大多數藥品是存在替代品的。損害患者利益能夠帶來經濟收益,醫生可能會干,損害患者利益得不到任何好處,醫生怎么會干?
因此,單一貨源承諾制度的推行不會實質性降低藥價,它會進一步消滅一批低價藥。
13、嚴打回扣等商業賄賂行為
在堅持上述管制措施之外,政府同時開始嚴厲打擊回扣等商業賄賂現象。假設真的不敢再拿回扣,醫院和醫生就會降低患者醫藥費用嗎?當然不會。既然患者愿意支付1000元,為什么只讓他支付500元?既然不能拿回扣了,那就盡可能開高價藥,反正可以加價15%,藥價越高,合法加價越大,賣藥收益越大。另一種規避辦法是降低開藥量,但增加醫療檢查量,患者的醫療費用沒有下降,醫院(醫生)的收益也沒有下降。
在公立醫院處于“寡頭”地位或者說現有醫療服務市場是不完全競爭市場但非壟斷獨占市場的情況下,盡管有限,但是畢竟還存在的一點競爭使得公立醫院不能把收費水平定在患者的最高支付能力上。然而,在既有收入不能下降的剛性約束下,“打擊商業賄賂”的做法消除了公立醫院的這點有限競爭能力,使得他們全部只能通過提高患者醫療費用來滿足管制要求。它起到了促成“價格聯盟”的作用。醫院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政府幫他們做到了。
14、收支兩條線
所有上述管制措施皆無效,政府采取了最為嚴厲的管制措施,收支兩條線,即衛生院的所有業務收入全部上繳財政專用賬戶,衛生院的所有支出由政府主管部門核準后由財政統一支出。
通俗地講,衛生院收入的每一分錢都交到財政,而其支出的每一分錢,包括藥品采購款和醫務人員工資,由財政統一支付。但如此,醫務人員的收入水平也就必然變成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工資水平。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在獎懶罰勤,打擊基層醫療機構的優秀醫生、骨干醫生,包庇縱容那些混日子和憑借關系進入公立醫療機構的庸醫。實施收支兩條線和零差率政策后,以財政養醫,所有的基層醫療機構所有的醫生都拿上了旱澇保收基本相同的工資,部分被市場淘汰的醫生又回來上班了。這根本不是在“強基層”而是在削弱基層。
在收支兩條線制度下,醫務人員就陷入“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局面,一天看七八個就可以了,簡單的就看看,疑難的就建議其到縣醫院,手術也建議其到縣醫院去做。患者更多擠到縣醫院看病,看病更難了,也更貴了。一些醫生開展私下行醫活動,以彌補改革給自己帶來的經濟損失,加劇了老百姓的就醫風險。
總之,只要公立醫療機構擁有壟斷地位,他就會按照這個壟斷地位收費,患者的醫療費用就會是壟斷付費。不消除壟斷地位,所有的管制措施無非是讓醫療機構及相關利益方采取五花八門的方式規避管制,盡最大可能獲取壟斷租金。在這個過程中,租金會分散到所有參與者中去,會浪費在各種規避措施上,但是最終的結果是不會改變的。患者的醫療費用不會下降,而社會資源會極大浪費。(作者朱恒鵬 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