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失信當受懲 守信應得益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中明確指出,當前的食品安全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少數食品生產經營者不講誠信道德,目無法紀,唯利是圖,加之有些地方和部門重視不夠,監管措施不到位,致使一些領域和地方的食品安全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以上表述并非杞人憂天。“染色饅頭”、“瘦肉精”、“地溝油”、“毒奶粉”等事件近年來的集中暴露,加劇了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已經對我國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面對這些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現實問題,純粹的道德指責和話語攻擊已無濟于事,我們只有卸下道德義憤,全面反思誠信缺失的社會機理,不斷加強誠信建設,建立健全讓失信者付出慘重代價、讓守信者獲得社會尊重的機制,方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誠信是現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建立一個誠信社會對于個人、社會乃至國家而言都可謂意義重大。從宏觀方面講,誠信是社會良性運轉的重要基石,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誠信的支撐;從中觀方面講,誠信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催化劑,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形成離不開誠信的引領;從微觀方面講,誠信是人際和諧的潤滑油,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離不開誠信的保障。
事實上,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最為遵從的道德準則,誠信理念也一直植根于中華文化傳統之中。在中國誠信文化傳統中,“誠”表示真實無妄,表里如一;“信”則表示忠于承諾,誠實無欺。即“言必信、行必果”。
“民無信不立”,道出了中華民族崇尚誠實守信的真諦。即便是在俗稱為中國“五常”的“仁、義、禮、智、信”中,誠信也是作為道德底線和道德基石存在的。
一個自古以來就崇尚誠實守信,并將之作為安身立命之本的民族;一個注重提升文明素養,并將之視為社會和諧發展基石的民族,為何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從企業到個人都會出現屢見不鮮的失信案例呢?分析其原因不難發現,失信的根源就在于失信的制度約束不夠,失信的代價過低,失信的主體“見利忘義”,以至放任造假、欺詐、違約的故事不斷上演。更有個別利欲熏心者,為了點蠅頭小利,不惜出賣道德良心,違法經營、制假販假,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
社會誠信的大量缺失,其危害不容忽視:一是有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原則,攪亂了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影響經濟的持續健康運行;二是破壞社會風氣,容易讓誠實守信者對社會產生不信任感,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三是破壞了行業的正常競爭,影響行業的聲譽,最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奶業巨頭三鹿因三聚氰胺事件轟然崩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探求解決社會誠信頻現問題的解決之道時,我們還必須從社會機理的深層次上找原因。從管理學上講,當失信成本過低甚至是零成本,而失信收益巨大時,個體的自律往往易于被失信收益所帶來的巨大利益誘惑所突破,導致個體鋌而走險,失信現象由此而大量涌現;而當失信成本巨大,而失信收益明顯不對稱時,行為當事人往往會趨利避害,盡量避免失信行為的出現。
由此看來,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其中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要大大提高市場行為主體的失信成本,讓失信者無利可圖,讓那些利欲熏心的失信者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慘痛代價。加強誠信建設,就當前現實來看,首要的是要加強制度建設,職能部門要加大檢查查處力度,一旦發現商家存在違規行為,絕不手軟;其次是完善法治手段,注重發揮他律的功能,一旦發現有違法行為,絕不姑息養奸;再次是要加大教育培訓投入,通過大力開展誠信教育,讓誠信理念缺乏者增強守信意識;最后是要充分發揮各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及時曝光各種造假欺詐和誠信缺失行為,讓失信者受到輿論和大眾的唾棄和譴責,讓誠實守信者受到應有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我們黨歷來重視誠信建設,并把誠信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準則,這無疑將為誠信建設注入極大的推力。2001年,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在中央提出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中,“明禮誠信”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六大提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建設要堅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黨的十七大報告則再次強調,“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范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目前,我國正在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將社會誠信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切入點和重要抓手,是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令人可喜的是,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共識,加快建立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相協調、與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相一致的社會誠信體系,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我們也堅信,有了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了社會各界的自覺行動,建設誠信中國的目標并非遙不可及。(何均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