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家住(武漢)江漢北路的羅女士49歲生日過得并不開心,她們一家人在漢口北湖青蓮酒家聚餐時,一碗蒸菜的木桶里竟出現20多只蟑螂。
昨晚9時許,記者趕到這家酒店302包房看到,這碗名叫“沔陽三蒸”的蒸菜,共有三層:最底端的瓷碟,有10多只蟑螂死在碟中,瓷碟上方是一只木桶,盛菜的鐵碗就擱在木桶里。記者揭開鐵碗,還有幾只蟑螂四處活蹦亂跳;在木桶與鐵碗連接處,布滿厚厚一層污垢,記者用手輕輕觸摸后聞了聞,發現奇臭無比。
李先生介紹,昨天是母親生日,當天下午在該酒店訂了一間包房。昨晚6時30分左右,親朋好友一行10多人來到酒店就餐,10多個菜陸續端上桌。就餐約1小時左右,“沔陽三蒸”被端上來,但他發現,盛菜的木桶外側竟有兩只蟑螂在爬動。
“這么大的酒店,菜肴中出現蟑螂讓他很不解。”李先生說,隨后他揭開木桶上方的鐵碗,桶底至少有20只蟑螂突然從桶底涌了出來,四處亂爬,讓一桌人大倒胃口,生日宴歡樂的氛圍一掃而光,變得很掃興。事發后,李先生多次找到酒店方理論此事,未能得到滿意的答復。
昨晚,記者要求到該酒店廚房操作間實地查看,店方以“已到下班時間,廚房已鎖門”等為由拒絕了。該酒店一名徐姓經理稱,發生這樣的事情實屬意外,概率為“千萬分之一”。目前已對這桌客人做了免單處理,還將與顧客進一步溝通,妥善處理此事。(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 向清順 實習生 戚俊華 王成棟)
市民呼吁——
對不衛生酒樓加大處罰力度
先是江南的武昌鳳凰樓酒店不潔餐具被媒體曝光,昨日江北的北湖青蓮酒家盛菜的木桶內爬出蟑螂,餐具衛生問題值得重視。這幾天,一些熱心讀者向本報反映,市內不少酒店餐具根本不消毒。
市民劉小姐說,自己認識一些在酒樓工作過的朋友,早就聽說過酒樓餐館洗餐具時根本不消毒,消毒柜等設施成了擺設。
市民羅小姐則認為,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餐具衛生的監管,發現問題應及時要求酒店整改。不過,執法人員也不可能24小時監控。她建議執法部門加大處罰力度,一旦發現問題,從重處罰!傲P得重,不良商家也許就不會那么大膽了。”(記者 滿達 實習生 肖鳳仙)
監管部門:
在江城掀起餐具抽檢“風暴”
本報5日報道記者“潛伏”武昌鳳凰樓酒店,發現該店餐具不經消毒就直接擺上餐桌。此事引起武漢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高度重視,昨日該局下發通知,在全市范圍內加大對餐飲行業消毒餐具的抽檢力度。
鳳凰樓酒店不潔餐具被曝光當天,武漢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羅彬就表示,已要求武漢市食品化妝品武昌監督所對鳳凰樓酒店進行調查處理,并將調查處理的過程和結果在全市范圍內通報,還要求該所對武昌區所有大中型酒樓的餐飲衛生進行拉網式排查。該局還將在全市范圍內加大對餐飲行業消毒餐具的抽檢力度。
昨日,該局向市內各分局、市食品化妝品監督所下達通知,明確要求進一步加強餐飲服務單位餐具和飲具的監督管理工作,就落實監管責任、加強監督執法和抽查等措施作出明確要求。(記者滿達)
武昌區公布餐具衛生排查結果
10余家酒樓被要求整改
6日開始,武漢市食品化妝品武昌監督所執法人員對轄區80余家大中型酒樓進行拉網式排查。昨日,該所約談這些酒樓負責人通報排查結果,有10余家酒樓在餐具清洗消毒上存在問題,被勒令整改,要求在本周內完成整改并提交書面報告,但未通報這10余家大中型酒樓的名稱。
通報稱,一些酒樓餐具清洗消毒出現下列問題:對于大餐具,僅僅是清洗,沒有采取物理高溫消毒方式進行徹底消毒;酒樓從業人員在對餐具清洗消毒時,不按操作規范操作;未用流動水清洗餐具,而是在小水池內反復洗涮;消毒柜內餐具擺放過于密集,造成消毒不徹底;消毒時間不足;此外,執法人員還發現部分酒樓的保潔柜內已消毒與未消毒餐具混放、工作人員的口杯等私人物品隨意放入保潔柜等問題。(記者滿達 實習生肖鳳仙)
拉網排查不能只是一陣風
把餐具洗干凈,是商家的本分。而餐具不經消毒就直接擺上餐桌,甚至光鮮的大酒樓都是如此作為,政府早就應該站出來整治這樣的行業亂象,保障消費者切身利益。
客觀說,監管部門在問題曝光后,沒有止于當事酒樓的整改,而是舉一反三,亡羊補牢,在轄區進行了拉網式排查,此番動作,既是對媒體監督的積極配合,也是可貴的自我糾偏。
我們看到,這次突擊式的排查中,武昌80多家大中型酒樓,10余家都發現了問題,被勒令整改。應該說這種集中治理的效果立竿見影,能在最短時間整肅亂象。但如果把集中治理當做抓落實的常態,容易按下葫蘆浮起瓢,難以根治頑疾。
事實上,從無證豆腐作坊到不經消毒的餐具,每次食品安全問題曝光后,總會發起一次聲勢浩大的“運動式”治理。不客氣地說,事后積極補救只是臨時救急,恰恰暴露平時抓得太少,落實得不好,而且這種事后補救一旦成為常態,勢必擾亂正常的工作秩序,長此以往,常態監管成了四處滅火,管理制度也流于形式,難以對違法企業產生持久的震懾力。
目前,餐飲業餐具洗滌消毒情況良莠不齊,監管難度大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不是監管不力的理由。在武漢市“治庸問責”的背景下,相關部門更應集思廣益,提高工作能力,讓常態監管持久發力。比如在對規模較大的餐飲企業定期抽查的同時,通過政策引導規模小的餐飲業經營戶用專業消毒餐具——顯然,餐具無論是讓酒樓自己清洗還是委托專業公司清洗,監管部門都得使長勁、用耐力,將監管落到實處,才能把食品安全風險降至最小。
食品安全有賴高標準的監管,但保障食品衛生安全更需要社會共同的努力。作為食品生產第一責任人的企業,也應認識到信用破產的代價,嚴格自律。消費者則應該用腳投票,對那些違規的企業“一票否決”。(評論員 肖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