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駿繪(人民圖片)
閱讀提示:
這是醫學上的一個怪現象:明明是健康人,卻情愿在肚子上開一刀;別的手術都在走向微創化,可女性的開腹手術卻停不下來。這就是剖宮產——一種被人們當成正常分娩方式的手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字,我國的剖宮產率為46.2%,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上限的3倍以上,居世界第一。據我國專家估計,目前,全國的剖宮產率為50%—60%。
為何剖宮產“高燒不退”?如何才能降低剖宮產率?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調查。
怕疼,所以情愿“挨一刀”。許多產婦從一開始懷孕就沒想過自己生。我國合理剖宮產數每年應在300萬左右,實際數量為800萬—1200萬人
在城市里出生的80后、90后,他們中10個有三四個以上是剖宮產兒。
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婦產科教授田揚順說,2000年一個全國婦產科學術會議報道,全國多數醫院剖宮產率在50%以上,但目前仍在持續上升,全國的剖宮產率應為50%—60%,不排除有些醫院達到70%以上。其特點是:大城市大于中城市,中城市大于小城市;城市大于農村;高收入者大于低收入者。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在大城市醫院設法控制剖宮產率的同時,而廣大鄉鎮衛生院卻在熱衷于開展剖宮產術。2002年,專門研究中國剖宮產率的一名前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指出,中國每年至少有100萬至150萬的剖宮產術是不應該做的。目前全國每年出生近2000萬嬰兒,合理的剖宮產數字應在300萬左右,約為15%;最高也不能超過600萬,約為30%。但實際上,我國每年約有800萬—1200萬人施行了剖宮產術,約占40%—60%。
江蘇南京28歲的張靜,去年6月在江蘇揚中人民醫院剖宮產下一子。“開始陣痛后,需要做檢查看宮頸是否打開。那個檢查好疼啊,我一直喊疼。醫生就跟我講,如果這點疼都受不了,肯定吃不了生小孩的苦。被醫生一說,我就轉成剖宮產了。”張靜說。
像張靜一樣,因怕疼要求剖宮產的人非常多。浙江省余姚市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邵華江說:“現在的年輕人都怕疼,沒吃過苦,一點疼都經受不了,反而是外地的農民工因為經濟條件差點,自己生的多。”
“現在,一見醫生就要求剖宮產的人越來越多,跟歲數沒有關系,跟學歷也沒有關系。”安徽省合肥市解放軍105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步仰高描述,有一次又遇到壓根就沒想過自己生的孕婦,她費盡口舌跟她講了一個小時,結果孕婦生的時候還是堅持剖宮產。
步仰高說,該院從1996年就開始推廣氣囊仿生助產術、鎮痛分娩技術等,剖宮產率控制在40%左右,“這在城市大醫院里已經是非常低的數字了,很多醫院遠遠高于這個數字。”
本是應對難產的手術,如今卻成為正常的分娩方式。剖宮產的出血量是自然分娩的數倍,出血是產婦死亡的第一原因。剖宮產率超過合理線后,孕婦、胎兒危險性增大
田揚順是衛生部“十年百項”氣囊仿生助產術的臨床應用與推廣項目負責人,該項目推廣了20多年,卻一直未能為大眾廣為了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多數醫院內剖宮產多于自然生產的人數,而且數字不斷升高,該助產技術大部分時間無用武之地。
作為一名執業幾十年的產科大夫,田揚順發現,剖宮產本是一種應對難產的手術,現在卻成為一種正常的分娩方式,人們對剖宮產有太多的不了解。他說,實際上,當剖宮產率異常增高時,孕婦病死率、圍生兒病死率不會隨之下降,而是回升。產婦近期、遠期術后并發癥多,對胎兒、嬰兒都會有害處。
研究認為,當剖宮產率超過30%時,產婦相對危險性增高。2000年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與上海市婦女保健所聯合調查分析了上海市1978—1997年20年間剖宮產產婦死亡原因。結果顯示1997年剖宮產率是1978年的7.4倍,20年間剖宮產產婦的死亡率為24.05/10萬,顯著高于產道分娩產婦的12.28/10萬。在150例剖宮產產婦死亡病例中,由于直接產科原因者為73例,占48.67%。
當剖宮產率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再盲目擴大剖宮產率,反而會增加圍生兒死亡率和新生兒窒息率、患病率。1980年至1988年北京市平均剖宮產率為25.4%,同期圍生兒病死率為13.6%。;1989—1992年剖宮產率上升至35.3%,而同期圍生兒病死率卻仍在13%。,此期間剖宮產新生兒病死率高達10.6%。,比自然分娩的3.5%。,高出約3倍。
剖宮產術要求產婦承擔比正常自然分娩更多的出血、感染及副損傷甚至切除子宮等并發癥的風險。陜西省人民醫院產科主任醫師王亞琴指出,剖宮產術出血量能達到自然分娩的數倍,而產后出血是產婦死亡的第一原因。中日友好醫院邢淑敏教授認為,剖宮產手術死亡率及并發癥高于自然分娩的2—4倍或更高。
北大人民醫院產科教授王山米指出,有些鄉鎮衛生院也在做剖宮產手術,萬一出血過多,在沒有血源的情況下,大多數只能切除子宮。而且隨著剖宮產率的升高,目前出現一些新的病種,如剖宮產疤痕妊娠,如不及時正確處理可造成孕產婦死亡。剖宮產后如果患了婦科腫瘤,這橫切的一刀就成為手術中的大麻煩。“手術要豎切,而且是再次開腹,很多情況非常難處理。”她說。
研究證明,剖宮產遠期可造成“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等后果。所謂感覺統合失調,即任何原因的感覺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以致整個身體不能和諧有效地運作就稱為“感覺統合失調”。表現為定位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多動癥,學習能力下降,也與閱讀、畫線、打球困難等有關,可以造成部分兒童社會適應能力下降等。
自然分娩是最安全、最天然的生產方式,產婦不會遺留并發癥。自然分娩兒不易生病,情商比剖宮產兒高,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很多產科專家均認為,經過產道完成的正常分娩,也稱為自然分娩,是經過循證醫學證實的人類最基本、最常見、最安全的分娩方式,完全符合自然界的發展規律。
研究認為,自然分娩兒與剖宮產兒在智商方面無明顯差異,而在情商上卻具有明顯差異,自然分娩兒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田揚順解釋,這是因為自然分娩兒在分娩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系統磨練”,還接受了母體分泌的許多激素,如縮宮素、泌乳素、兒茶酚胺等。這些激素又統稱為“愛的激素”及“母愛激素”,在下一代生長發育中容易獲得“人類愛的本性的培養”。國外學者研究提示,如果缺少這些激素,則胎嬰兒愛的本性便會受到損害,這種危險性可延遲至青少年期,甚至到成年后才能表現出來。有人深入調查青少年犯罪、自殺、孤獨癥及吸毒、精神性嘔吐、精神分裂癥等均是“人類愛的本性受損”的不同表現。
也正是這一系列的“系統磨練”,讓自然分娩兒勝出一籌:
比剖宮產兒聰明——其皮膚及末梢神經的敏感性均較剖宮產兒強,子宮收縮對胎兒的擠壓過程,也正是胎兒大腦的初級腦成熟的過程,對其日后腦組織及神經系統發育有很大幫助。
不容易生病——多項研究證實,經產道擠壓的自然分娩兒很少患有肺部疾患。自然分娩兒較剖宮產兒易得到母體免疫球蛋白,并有選擇性地使細胞介導的非特異性免疫增加,因而自然分娩兒具有更強的抵抗力,不易患傳染性疾病。
很少發生“感覺統合失調”——在自然分娩過程中胎兒在神經體液調節下,受到宮縮、產道物理張力改變的影響,使胎兒能以最佳的姿勢、最小的徑線、最小的阻力順應產軸曲線而下降并娩出。因此,自然分娩兒很少發生“感覺統合失調”,利于下一代茁壯成長。
田揚順指出,選擇自然分娩的產婦能很快下地活動,很少遺留并發癥,也能盡快對孩子進行母乳喂養,但剖宮產后的產婦由于疼痛、注射抗生素等,不能給孩子哺乳,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他還指出,“剖宮產體形好”沒有任何科學道理,體形好壞主要與產前、產后是否堅持合理膳食營養與運動有關。(李紅梅 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