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昨天,本市預約掛號統一平臺上線整半個月。記者調查發現,短短15天的運行,卻很明顯地反映出,患者對30家醫院號源“厚此薄彼,冷暖不一”。大醫院、重點科室、大熱門專業一號難求、人滿為患的局面依然存在。與此同時,在實際操作中,一些醫院也存在著掛號不便的現象。對普通患者而言,預約掛號似乎是“想說愛你并不容易”。
問題
1 一朝難改
三類人愛窗口排號
記者走訪多家三甲醫院發現,盡管很多醫院在門診大廳、掛號窗口等顯著位置張貼了預約掛號的通知提示,有些醫院還打出了宣傳預約掛號的橫幅。但在很多醫院的門診大廳,現場掛號的人還是比預約取號的人多。
記者調查發現,在現場窗口取號的人群中,外地患者和老年人幾乎占到了這支龐大隊伍的80%,剩下的為一些“散戶”。所謂的“散戶”中包括了不了解預約新政的、多次電話預約未果的以及一些突發疾病的非慢性病患者。
記者在多家大醫院窗口預約處發現,老年人是窗口預約的“生力軍”。工作人員介紹說,由于老年人不太會用電話或網上預約,兒女工作又忙,因此很多人更愿意現場預約。另外,對預約掛號表現出不適應的也主要是老年人。一位醫院的門診部負責人統計過,工作人員幫一位老年人預約一個號需要5到6分鐘的時間,主要因為有些老年人表述不太清楚。
在采訪中,無論是衛生部門的官員還是醫院管理者,均表示僅僅通過一個預約平臺是無法根本扭轉日益龐大的就醫需求和相對有限的優質醫療資源之間這一剛性矛盾的。平臺的出現,改變的只是人們的就醫習慣和傳統的就醫觀念。而習慣與觀念的改變并非一蹴而就。
2 一擁而上
見專家號馬上瘋搶
市衛生局新聞發言人毛羽坦言,目前,多數人還是喜歡掛專家號,而剩余號源中大部分是普通號。統計顯示,30家醫院中,只有協和、阜外、北京市中醫醫院三家醫院的普通號和專家號都被預約。而平時普遍反映掛號難的幾大醫院,如兒童醫院、首兒所、市婦產醫院等還是有空余號源。與此相對的是,部分醫院的熱門科室在網上只能預約3周以后的號,有的甚至10周之內的號都已全部被預約一空。
3 一等仨月
現在約號11月看病
其實,很多人堅持窗口排隊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等不起”。“我們也嘗試過電話預約,但是都預約到9月份了,我們不想拖下去,所以干脆來現場了。看個病真的太費勁了。”在協和醫院的掛號大廳,從沈陽來北京看病的患者李先生無奈地說。
在網站預約方面,記者體驗發現,除專家號量少外,較長的預約期也讓人很無奈。記者在統一預約掛號網站上看到,以婦科為例,在30家上線醫院中,超過半數的醫院都只能掛兩周之后的號,中日醫院要等上3周,有的醫院甚至需要等10周才有剩余的號,友誼醫院的婦科要在12周后才有一個可供預約的號,以此推算,患者即使預約成功,也要11月份才能看上。
4 一波三折
電話預約先去醫院
記者發現,在預約掛號統一平臺上,有些醫院的專家號并沒有開放,各個科室掛出來的都是普通號源。例如在預約網站上,人民醫院的號,無論是普外科還是耳鼻喉科、神經內科等,均顯示“普通號”。
隨后,記者從醫院了解到,目前網站上掛出的均是普通號,如果想要進行電話預約,需拿身份證到醫院辦張“電話預約卡”,辦卡之后,再打電話預約,但也不能保證可以約到“專家號”。工作人員表示,窗口預約如果來的早,一般有可能約到第二天的專家號。對此,有患者不禁要問,有了電話預約,卻還要跑到醫院去先辦一張“電話預約卡”才能約,還不一定掛到專家號。電話預約不是徒增手續嗎?
5 一頭霧水
掛號到底能否點名
采訪中,不少患者反映現在各家醫院取消點名的政策不同,搞得人有點暈。
據了解,目前本市21家三級醫院采取的是“首診不點名掛號”,而今年年底前,取消首診點名掛號的范圍預計還將擴至51家三級醫院。但無論是21家還是51家,都并非涵蓋所有大醫院。
在同一預約掛號平臺上,記者就發現,同仁醫院“劉衛華白內障,孫霞青光眼,董喆白內障專業”這些知名專家還是可以點名預約。
“現在到底還能不能點名掛專家了?”成了很多患者共同的疑問。“有的醫院可以,有的醫院說不行,弄得我們有點發蒙,感覺在北京看病越來越復雜。”河北患者王先生這樣說。
對此,毛羽表示,不論是取消點名還是預約平臺掛號,新舉措都要逐漸推行,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也希望患者能諒解。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