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日,廣西柳州警方在牛車坪一隱秘地方查獲一個無證經營、專門提煉地溝油的工廠,現場繳獲已提煉好的成品地溝油20余桶,每桶凈重180公斤,約4噸。3名嫌疑人被警方抓獲。圖為民警從裝滿地溝油的桶內抽出粘稠的地溝油。
本周,地溝油的字眼無疑是最具沖擊力的標題,首當其沖占據幾乎所有主流媒體和網站重要位置。
據新華社等媒體報道,近日在公安部統一指揮下,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首次全環節破獲一起特大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搗毀6個制黑窩點,抓獲嫌疑人32名,同時查獲食用地溝油100噸。集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零售等六大環節的一條地溝油黑色產業鏈浮出水面。
本周調查中,公眾普遍向本報記者表示,他們最關心的是能否完全摧毀這條黑色產業鏈,徹底根除地溝油。
有多少地溝油流向餐桌?
近幾年,不時有涉及地溝油的相關報道見諸報端。然而似乎從來沒有這次事件引發的反響和質疑強烈。表層原因或許在于首次以公安部牽頭,又是首次“全環節”破獲,而且首次真正摸清楚了一條“黑色產業鏈”。如此多的首次疊加足以讓公眾“震驚”。
記者調查發現,相對于已知的事實,那些未知的真相更令公眾擔憂和恐懼。
比如究竟有多少地溝油流入了正規食用油市場?公眾每天接觸地溝油的風險有多大?一位午飯和晚飯基本都是在街邊小吃店解決的工薪人士張先生表示,從公開的報道和官方表態來看,很難了解究竟地溝油的危害范圍有多大,“我現在每天吃飯都膽顫心驚的!”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每家餐館每天產生多少“廢油”很難量化,這些“廢油”究竟是讓正規公司收走了,還是直接賣給了不法商販,結果不得而知。即使那些賣給所謂的正規公司是否就用來合法化處理,更是無法判斷。
這是個危險的信號:究竟有多少地溝油經過一系列地下“漂白”程序成為“正規的”食用油,最終又流向我們的餐桌呢,目前尚很難精準判斷。
據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和油脂工作組組長、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稱,幾乎每個人都有可能吃過地溝油。按他估計,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至300萬噸。而國人一年動物和植物油消費總量約2250萬噸。按此比例推算,每吃10頓飯就可能有1頓碰上地溝油。
治理難題緣何成沉疴?
一些公眾和專家質疑為什么這次特大打擊地溝油行動中,最后只有公安部門出面。之前所有環節中為什么都沒能發現其中的問題。在記者調查中,公眾對地溝油相關管理環節涉及的監管部門存在互相推諉的質疑不絕于耳。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對“地溝油”的監管實際涉及多個部門,包括衛生、質量監督、工商管理、環保、市政、城管、公安等。依據現有法律法規,地溝油在生產環節屬于質量監督管理部門管理;進入餐館則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查處,因其有吊銷餐飲服務許可證權力;流通環節屬工商部門管轄;餐廚垃圾回收歸口市政部門。只有最后形成公共安全威脅才涉及公安部門。
然而在此次對地溝油偵破案件過程公開報道中,從初期掏撈、粗煉到“二傳手”倒賣和深加工,再到最后的批發和零售等一系列環節,幾乎沒有看到相關行政執法監管部門的身影。正如上述業內人士所言,地溝油犯罪這一本應涉及多個環節的多頭監管對象,反而實際成為監管的“盲區”。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檢測標準不明確也成為“眾矢之的”。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尚未建立科學鑒定地溝油檢測技術規范,也沒有專門針對地溝油檢測標準。
不少專業人士和相關部門表示,目前我國對于地溝油與食用油的具體分類標準以及地溝油檢測標準尚未明確,這也為監管部門判斷是否存在地溝油客觀上帶來困難。
參與本次打擊地溝油行動的浙江省公安廳副廳長凌秋來就曾公開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國尚缺乏地溝油檢測標準,“用地溝油生產食用油究竟有什么危害和有多大的危害,還很難做到精確的評估。”
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主任路勇也表示,“現有國標無法用來測定油脂是否屬于地溝油”。
彌合監管“真空”是關鍵
調查發現,整個事件中,媒體和公眾對于相關各部門出現的監管“真空”爭議最大。
地溝油監管涉及多個部門,對于如何根除地溝油,不同部門表態不同。上述公安部門積極作為并表態,更多相關部門并沒有正面回應。
本報記者特意致電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女士,希望獲得對地溝油事件官方回應,未獲明確答復。
隨后記者致電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常紀文,他表示地溝油不屬于安全生產問題,不便回復。
“最好別采訪我們,這不是一個部門的事。”這是本周采訪中,記者聽到最多的答復。
公眾的擔憂不是沒有原因,相關部門的責任推諉導致地溝油處理“擱淺”并非沒有先例。
此前有地方政府曾借鑒國內外方案,設計了一整套完備的地溝油“循環經濟”利用方法,詳細介紹從餐飲業“源頭”抑制回收、企業投標集中處理、成品用于工業制皂的“良性循環圈”。
這一出發點和落腳點都符合民意的構想卻最終“擱淺”,原因是因職能部門間權責劃分不清,找不到最合適的“牽頭主管部門”。
“地溝油企業和食品企業不同,屬工業企業,產品不用批檢。公安部門查處都頗費周折,靠我們行政機關日常監管,很難查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質監部門工作人員表示。
事實上,對于地溝油的整治和監管涉及到對餐廚垃圾從收集運輸到處理管理各環節。有專家表示,這其中除了借鑒國外,通過立法嚴懲不法商販之外,對有關監管部門執法不嚴進行嚴苛的問責機制很有必要。
近日,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與公安部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在全國部署開展嚴厲打擊“地溝油”違法犯罪專項行動。
對此,社會學者郭簃表示,這需要各個環節和部門的真正配合與落實,標準和要求出臺相對容易,部門的協調行動形成長效機制才是根本。權力過分集中固然是個問題,但是過分分散也容易導致互相推諉扯皮,如何避免最終形成監管“真空”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