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前拍下分離機留作紀念
下午2點15分,醫院血液內科住院醫師邵科釘推著一個大大的機器走進病房。這就是血細胞分離機,等下就是用它來采集造血干細胞。
15分鐘后,護士走進病房,又抽了一次血,去做采集前最后一次檢驗。
林巧生伸出胳膊,從手腕到上臂,兩條胳膊上排滿了針孔。林巧生說,這都是這幾天打針、抽血留下的,他沒仔細數,大概有20多個吧。
2點50分,邵科釘再次走進病房,將林巧生的身高、體重數據輸入到血細胞分離機中。根據這些數據,儀器可以自動計算出采集的劑量。
接下來要在床上躺3個多小時,林巧生起身去了趟廁所。
下午3點整,儀器開始啟動,發出“嗡嗡”的聲音。“先用氯化鈉預沖一下管路,另外也檢測一下管路有無問題。”邵科釘說。
這時候,林巧生拿出了準備好的相機,仔細拍下機器運轉時的樣子。林巧生笑笑說:“就當留個紀念。”
媽媽想看又不敢看比兒子還緊張
幾分鐘后,護士拿著針管走進來,要給林巧生注射一種紅色的藥水。
“是葡萄糖酸鈣和地塞米松,防過敏的。”邵科釘解釋說。
護士要下針時,林巧生趕緊閉上了眼睛,這是他的習慣,每次打針他都不太敢看。林媽媽兩手互攥著,探著頭瞧,一副想看又不敢看的樣子。看得出來,她比兒子還緊張。
打好針后,護士將血細胞分離機上的管路與林巧生手臂上的針管連到一起。
3點14分,林巧生左手臂上連著的管路慢慢變成了紅色,血開始緩緩流入血細胞分離機。
很快,林巧生右手臂上回血的管路也漸漸變紅,最先流出的血液在血細胞分離機中走完了一圈后流回林巧生體內,用時4分鐘。
爸爸一直盯著儀器擔心兒子身體
看到血液流回兒子右手臂,林媽媽輕輕走到窗邊,揉了揉眼睛。再走過來時,眼睛紅紅的。
這幾天,林媽媽和林爸爸每天只能睡6個小時。不過,她并不覺得累,心里的壓力讓她顧不上這些了。
下午3點26分,帶著造血干細胞的混懸液慢慢流入分離機上的一個袋子里。血細胞分離機的屏幕上顯示著一排數據:全血流速37ml/分鐘,總用時205分鐘。
情況很穩定。醫生將全血流速調整到40ml/分鐘,總用時也相應減少。醫生操作機器時,林爸爸一直仔仔細細地看著。
“速度會不會太快了?”林媽媽忍不住出聲詢問。“沒關系的,這說明捐獻者血管情況比較好。”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解釋。
這時候,房間里的電話響了,林媽媽趕緊過去接。原來打電話來的是林巧生的二姐,二姐正在老家坐月子,她一直掛念著弟弟的情況,一天要打好幾個電話。
接完電話,林媽媽又坐回病床邊,眼睛不眨地看著兒子。林爸爸則一直站在血細胞分離機的屏幕前,看著屏幕上數字的變化。
下午4點10分,林巧生漸漸睡著了。
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陳金松拿了兩條毯子,幫林巧生蓋上手臂。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