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嚴打,不法企業要么暫時關門要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監管部門不嚴打了,不法企業就又卷土重來
調查動機
今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相關部門相繼查處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涉及非法使用有害物質、生產環境不符衛生標準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卻是近年來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衛生領域為什么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屢禁不止?目前,寧夏被查處的食品安全問題是否得到解決?《法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豆芽含非食用物質、消毒餐具不衛生、羊雜碎小作坊污水橫流……今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食品安全“神經”屢遭觸痛——不論是小作坊,還是采用現代工藝的生產經營企業,都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有些行業甚至屢禁屢犯。食品安全監管為什么會陷入屢禁不止的怪圈?
豆芽無標準引出大問題
【回放】今年5月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食安辦組織執法部門,對位于興慶區滿春綜合舊貨批發市場的一家名為“寧夏康利發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的豆芽加工點進行突擊檢查。6月3日,銀川市食安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稱:寧夏康利發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在生產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名為“高級無根黃豆芽素”中檢出尿素、亞硝酸鹽、6-芐基腺嘌呤、恩諾沙星等物質,屬添加非食用物質行為。其中6-芐基腺嘌呤每公斤含量達到1萬多毫克,因此可以判定,“高級無根黃豆芽素”的主要成分就是6-芐基腺嘌呤和亞硝酸鹽。
【調查】近日,《法制日報》記者走訪了銀川市東方紅購物廣場、銀川北環批發市場和部分小區蔬菜零售店,均未看到豆芽菜。銀川北環批發市場一蔬菜攤主告訴記者,以前市場上每天都有幾十家賣豆芽的,工商檢查后,這些人全都散了。
“從5月上旬起,由于豆芽銷售商戶不能提供質檢報告,我們就讓其停止銷售。”銀川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興慶一分局北環工商所所長左廷俊說,銀川市場上銷售的豆芽大多是從北環批發市場進貨,原來該市場共有22家豆芽銷售點,其中5家為自產自銷的小作坊,其余17家都是從銀川市康利發農副產品有限公司進貨。
為什么豆芽菜遲遲不能重新上市?記者從銀川市食安辦了解到,國家沒有出臺有關生產豆芽菜的規范和標準,也沒有明確豆芽菜該由哪個部門具體監管。自銀川市豆芽菜事件發生后,銀川市已決定讓農牧部門負起監管職責,并制定相關標準和規范。
銀川市農牧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科科長姜忠良告訴記者,豆芽菜生產規范和質量標準已經制定出來,正由有關部門、專家討論和修改。
“放心碗”讓人不放心
【回放】今年7月7日,銀川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對銀川市康潔餐具消毒有限公司、銀川市康利達消毒有限公司、銀川市洗刷刷餐具消毒有限公司3家集中式餐具消毒企業進行檢查,發現“康潔”公司生產車間防塵防蠅設施不完善,“康利達”、“洗刷刷”公司包裝車間內有蒼蠅、部分已消毒餐具有水漬等問題。執法人員現場下發了《衛生監督意見書》,并立案調查。7月10日,銀川市食品安全委員會依法對這3家公司各罰款5000元。
【調查】近日,記者在銀川市洗刷刷餐具消毒有限公司消毒車間看到,公司已恢復經營,生產線采用蒸汽消毒,車間增加了滅蠅燈,更換了一批新包裝箱,部分舊包裝箱內覆蓋有塑料薄膜,工作人員全部身著工作服,戴帽子、口罩及手套。
“放心碗”為何讓人不放心?銀川市衛生監督所的花虎說,目前銀川市對集中式餐飲具消毒企業的許可、監管主要還是依照自治區人大2008年通過的《銀川市公共餐飲具衛生管理條例》來進行執法監督,但起草條例所依據的上位法食品衛生法已廢止,執法依據有待商榷。因此,該條例急需修訂,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盡快出臺《銀川市集中式公共餐飲具消毒企業衛生規范》,促使餐飲具集中消毒企業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軌道。另外,還需對集中餐飲具消毒企業進行量化分級管理,每季度對各企業的現場衛生狀況進行評分、評級,并將評級的情況和消毒效果檢測的結果在媒體上公布。與此同時,堅持經常性監督與突擊性監督,加大處罰力度,建立起長效監管機制。
小作坊成衛生差代名詞
【回放】今年4月2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衛生、質監、工商等部門在楊和鎮東泉村3隊發現4家未取得許可證的小作坊在加工羊雜碎,除1家加工點衛生狀況良好外,其余3家現場衛生都很差,墻壁、各種容器表面污穢不堪,而且在現場均發現盛裝工業用火堿的塑料袋,而工業用火堿是國家明令禁止用于食物加工的。
【調查】9月19日,記者在靈武市崇興鎮榆海村羊雜碎集中加工區了解到,以前這里十幾家加工窩點存在生產設備簡陋、大量使用非食品用生產工具與設備、生產加工場所污濁不堪、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等問題。5月9日至11日,靈武市出動執法人員對12家無照經營的加工戶進行現場查封。目前,靈武市的12個牛、羊雜碎清洗加工窩點全部被關閉,進行統一整改。
據自治區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小作坊管理依舊是難點,為使小作坊符合衛生、環保條件,擁有良好的生產加工環境,目前全區已建成小作坊集中區4個,將按照統一標準建設和管理。所有食品生產企業、小作坊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必須實施專人保管、專柜存放、專冊登記、專人添加和準確計量。工商部門全面推行了食品小作坊“四項制度”和“四類臺賬”制度,大力推行食品配送“五項制度”,建立起“源頭可控、去向可查、問題可溯、責任可追”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
加大打擊不法企業力度
【縱深】小作坊在生產加工豆芽菜、羊雜碎過程中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用物質,中小型企業管理漏洞百出……對于這些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難道監管真的束手無策嗎?
寧夏大學教授東梅告訴記者,食品不安全事件之所以頻頻發生,其中有3個原因:第一,對企業而言,由于政府部門監管處罰力度小,造成小企業、小作坊的違法成本低,于是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就形成了貓和老鼠的關系——政府部門嚴打,企業要么暫時關門、要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以逃避監管;政府部門不嚴打了,小企業就卷土重來。第二,對政府部門而言,由于食品監管涉及多個部門,而部門與部門之間的界限又難以嚴格劃分,這就為小企業、小作坊違規提供了可乘之機。第三,對消費者而言,部分消費者貪圖便宜,為小企業、小作坊生產不安全食品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東梅認為,確保食品安全,首先要加強食品行業的監管,加大對違規違法企業的處罰力度,讓那些違規企業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意識,主動減少違法行為的發生。其次要加強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只有消費者意識到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主動不去購買這些不安全食品,小企業生產的不安全食品才沒有生存的空間。另外,要通過教育加強企業行業自律,以減少不安全食品的生產。本報記者申東 本報通訊員馬欽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