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只有一家廠商在生產
李阿姨了解了魚精蛋白的基本情況后,很意外,“這種藥怎么會緊缺?”
魚精蛋白并非“高科技產品”。“它在臨床上已經使用了50年,蛋白的提取工藝也并不難。”孫忠實說,“而且主要原料是海魚,在我國從來不缺。”
另外,魚精蛋白的售價非常低廉,并非“高價藥”。“魚精蛋白注射液的價格為一盒5支裝11.18元,平均每支才兩元多。大概一位病患手術中會使用4~8只,最高花費不足20元。”孫忠實說。
“既不難,又不貴,為什么還買不到呢?”李阿姨很困惑。
“就是因為太便宜了,才緊缺。”孫忠實說,由于藥價過低,利潤空間太小,生產廠家就沒有了積極性,所以干脆停產,導致藥品供不應求。
據國家藥監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國內只有三家企業擁有生產魚精蛋白的生產批文,分別是上海醫藥集團旗下的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第一生化”)、悅康藥業集團旗下的北京凱悅制藥有限公司以及多多藥業有限公司。其中,只有上海第一生化在持續生產。
上海第一生化有136項產品,魚精蛋白對于這家藥企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
該公司副總經理孫忠達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此前他們并不知道自己是全國唯一的魚精蛋白生產商,這次“短缺危機”和“全國轟動”都是他們始料未及的。“去年,我們一共生產銷售魚精蛋白120萬支,平均一個月向市場投放10萬支。今年1—8月,我們只向市場投放了20萬支,巨大的落差直接導致市場供應告急。”
至于投放量減少的原因,據孫忠達介紹,多年來該公司一直向青島一家供應商采購原料,但從去年下半年起,出于安全監管和降低成本的考慮,開始自己供應原料。另外,2010年版《中國藥典》的頒布實施對藥品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對原料的標準和生產工藝的要求也要相應提高,根據相關規定,經過3個月的考察期后該藥才能批量生產,所以耽誤了供應。不過,我們從未停止生產魚精蛋白。”
一場轟動全國的魚精蛋白短缺危機,就這樣在不經意間登場。
孫忠達坦言,僅考慮企業利潤的話,生產魚精蛋白“非常不值”。“我們每月的生產能力是1000萬支,但魚精蛋白一年的全國需求量也不過120萬支,所以,在我們企業136項產品中,魚精蛋白所占比例實在太小,而且市場還在縮小。”另外,魚精蛋白屬“限價產品”,盈利空間非常小。“如果企業只生產魚精蛋白,肯定是要虧本的,所以要搭配別的效益好的藥,才能收支平衡。”
北京凱悅制藥有限公司負責人則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在2007年拿到魚精蛋白的生產許可后,公司一直沒有生產該藥品,原因有三,“一是魚精蛋白是醫保目錄藥品,有最高限價,利潤空間太小,甚至不夠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其二,魚精蛋白的原材料是太平洋深海魚,這種魚的成熟期在四五月,受自然條件約束和波動的可能性非常大。三是魚精蛋白的生產工藝比較復雜,是非終端滅菌的無菌產品,對生產過程技術要求很高,生產這種藥非常不劃算,幾乎是沒有利潤或者入不敷出。”
為緩解此次波及全國的“緊缺危機”,在國家藥監局的要求下,北京凱悅制藥有限公司已經啟動生產,上海第一生化也開始加班加點提高生產量。
“我們已經把庫存藥分批發往最緊缺地區,目前庫存僅剩1萬余支。”孫忠達介紹說,“本月13日,以新原料制成的第一批9萬余支新產品已全部完工,進入到最后21天的產品檢驗周期,本月底、下月初就將全部投向市場。之后,我們就能恢復每個月8萬到9萬支的供應量,滿足全國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