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0月4日電 (記者 鄒瑞玥)“愛憎分明”的人更健康?世界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的子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 4日在線刊發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抑郁癥病人往往難以產生憎恨的情緒。

這項研究由復旦大學、英國華威大學、湘雅醫學院與劍橋巴布拉罕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共同完成。復旦大學計算系統生物學中心主任馮建峰領銜的團隊,提出一種研究功能性核磁共振數據的新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腦網絡變化檢測。在對比健康人及39位抑郁癥患者的大腦功能網絡后,研究者發現,二者最顯著的區別在于患者“憎恨”腦網絡的消失,這可能導致抑郁癥病人難以控制對自己或他人的負面情緒。
馮建峰說,一般認為抑郁癥病人的重要表現是“恨自己”,這項研究則更準確地揭示了該人群大腦“憎恨”功能的異常。至于究竟是“不會恨”導致抑郁癥,還是抑郁癥引發這種腦網絡的消失,馮建峰表示尚不明確。但他認為,研究顯示了社會個體適度地宣泄其負面“憎恨”情緒,有助于其心理以及精神的調節,“愛憎分明”的人群患抑郁癥的概率,可能低于不易產生“憎恨”情緒的人群。
除了“憎恨”腦功能網絡的消失,研究團隊還發現患者其它一系列功能網絡的變化。這些網絡分別涉及行為、危機反應、情感、注意力、記憶力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腦功能。
馮建峰透露,根據英國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公布的一份數據,中國有高達17.5%的人群患有各種各樣的精神障礙,包括心理焦慮、抑郁癥等。但國內對這一疾病缺乏重視,患者就醫時往往病情已相當嚴重。
據了解,參與該項研究的39個病人都是中國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