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三:
明知海產品受污染
市民無奈仍然得吃
昨日正值國慶節假日,在黃沙海鮮水產品交易市場,各檔口生意非常火爆,來自柳州、江蘇、大連等地的水產品送貨車絡繹不絕。生蠔等貝類、各地大閘蟹等水產品被整匣整匣搬上零售的小貨車。

“貝類有沒有污染那就說不準了,但是大家還是來買。” 祥記水產的一位伙計說,“來廣州吃海鮮”已成吸引外地游客的一塊金字招牌。金沙港海鮮酒樓一位服務經理稱,今年貝類菜品比去年同期并沒有下降,“依然很旺”。消費者錢先生說,近日通過媒體已知曉廣東近海多種海產品重金屬超標;然而,外地的朋友來廣州玩,點名要吃廣州的海鮮,錢先生怕掃了朋友的興致,就帶朋友來吃海鮮。只是點菜時多點了大閘蟹,而象征性地點一些貝類。“面對污染,只能無奈,眼不見為凈啦!”
《公報》顯示
去年108萬噸
污染物排入海
《2010年廣東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過去一年,全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比例約54.9%,較清潔海域比例29.0%,輕度污染海域比例4.5%,中度污染海域比例3.1%,嚴重污染海域比例8.5%。
影響一:入海污染物影響近海生態
2010年珠江八大入海口榕江、深圳河、東江(北干流、南支流)、練江、漠陽江、黃岡河等主要入海河流攜帶入海的石油類、營養鹽、重金屬和砷等污染物約108.1萬噸。實施監測的91個代表性排污口中有35個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超標率約38.5%。實施監測的11個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中有9個排污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質量處于“差”或“極差”狀態。
影響二:沿海貝類重金屬含量超標
廣東全年陸源污染物入海總量中,七成多在珠江三角洲區域內進入南中國海。國家海洋局南海環境檢測中心生態生物室教授級高工董燕紅昨日向本報表示,近年已經注意到廣東沿海重金屬超標排放的情況,有關方面已經成立了重金屬專項檢測機制。但是深圳一海域從2009年以來的檢測數據顯示,水體中銅元素超標的情況不但沒有遏制,反而有增加的趨勢。
不過,陸源排放超標與養殖區水質情況是兩碼事。董燕紅說,從目前情況看,主要海水養殖區環境狀況基本滿足其功能要求。不過,貝類受重金屬污染的情況不能掉以輕心,如伶仃洋甲殼類、雙殼類、魚類和頭足類都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尤其銅、鎘、鉛等重金屬。
影響三:中華白海豚非正常死亡增加
貝殼類受重金屬污染影響,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則可能遭受滅頂之災,以中華白海豚為例,由于珠江口沉積物中銅含量顯著升高。中華白海豚死亡數量逐年增加,單單2009年,全年發現異常死亡22頭,死亡數量創近年來新高。而2010年廣東有16頭中華白海豚死亡。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