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紅油向誰家
2010年,黃強的一位朋友帶著另一位“朋友”到了黃家,談收購地溝油的事宜,這人在測試了地溝油的“酸價”后,說“‘酸價’太高,不適合”,但臨走時,他偷偷塞給了黃一張紙條,上面留著自己的聯系電話。
這人是柳會青,山東平陰人,格林公司總經理。他后來成為了黃強的最大買家。今年35歲的柳會青,自2003年開始一直在和油脂打交道,后來,他和別人合伙經營格林公司,企業總投入達1千多萬元。
其工商注冊的經營范圍為生物柴油和脂肪酸,但實際上卻“掛羊頭賣狗肉”,以每噸5600元左右從黃強處,以及浙江、四川、江蘇、貴州等地收購地溝油,再加工成食用油以每噸8300元左右賣出,利潤巨大。
這完全顛覆了過去“加工地溝油的窩點又小又臟又隱蔽”的觀念,如此一家投資千萬元、在當地被視為“高新企業”的公司卻在明目張膽地用地溝油生產食用油,超出了監管部門、公安民警和當地村民的想象。
在廠區內的料場,即存放地溝油原料的倉庫內,堆放著成百上千個油桶,有的桶倒掉流出的油浸滿地面,從中還可以發現辣椒等調味品。在地溝油加工生產的行話里,存放在料場的地溝油被稱為“毛油”,這種油如果想制作成“食用油”,至少要經過水解、蒸餾和分體三道工藝,最后剩下的油被稱為“紅油”。“這三道工藝都是物理過程,可以說,油的成分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寧海縣公安局治安大隊治安行動中隊中隊長馮偉峰說。
據了解,格林公司的“紅油”產量達日產數十噸。這么多的紅油究竟流向了哪里?
散裝油用上餐桌
據浙江省公安廳治安總隊副總隊長丁仕輝介紹,格林公司生產的紅油非常搶手,油被銷往多個省份。
今年6月2日凌晨4點,寧海縣公安局治安大隊副教導員洪聚峰駕駛一輛借來的掛濟南牌號的車,偵查從格林公司駛出的一輛油罐車,試圖尋找格林公司的下線。但洪聚峰不知道的是,為了安全起見,每次成品油運出時,柳會青都會派車跟隨油罐車,一直護送到高速路口。
這次,后車發現了油罐車疑似被人跟蹤,于是指揮油罐車在縣城兜了一圈,發現跟蹤車輛一直尾隨。在縣城郊區國道的一個T字路口處,跟在洪聚峰后的小轎車突然發力,加速超車,并向洪聚峰開的車撞來。洪聚峰反應很快,迅速向右打方向盤,一腳剎車停在了原地,避開了這一撞擊。
兩輛車都停在路邊,長達十分鐘的時間里,雙方陷入可怕的沉默。
洪聚峰心想,對方是想以撞擊制造交通事故的方式,來查證跟蹤者為何人。在這種情況下,還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
這時,油罐車已經揚長而去,小轎車也駛離,雙方的第一次試探性接觸以這樣的方式收場。
脫離跟蹤的油罐車駛向了河南,最終停在鄭州市慶豐糧油市場,約30余噸的“紅油”被卸放在這里。
收貨的人叫袁麗,30歲的她在慶豐糧油市場經營宏大糧油商行,以批發銷售糧油為主。袁麗和柳會青熟識,是通過兩者共同的朋友程萍。在江蘇蘇州工作的程萍手中握有許多紅油的購需資源,她為袁麗和柳會青牽線搭橋后,袁麗付她“電話費”,每輛油罐車約1000元。
這種地溝油加工而成的紅油,在市場上被稱為“便宜棉籽油”或“米糠油”,懂行的人一聽就知道油的來路。
“市場里,有十家商行經營糧油,大家基本上都購進米糠油,經營散裝油的都大同小異。”袁麗透露,這些散裝油由于色澤較深,高檔酒店一般不用,需求較多的是郊區、縣的下端食用油批發部以及市、縣的小飯店,有些則經灌裝零售給周邊的工地食堂、夜排檔和油條攤業主。□本報記者李恩樹
(文中犯罪嫌疑人均為化名)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