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揭開“健美豬”驚人真相
如今,回望整個節目的采訪和制作過程,《“健美豬”真相》節目暗訪記者弓弦(筆名)找回了中學時代訓練寫“議論文”的感覺:“議論文有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論點要鮮明,要正確;論據要充分,要可靠;論證過程要科學,要嚴絲合縫。這樣的思路貫穿了‘瘦肉精’事件調查的始末。”
他在河南先后暗訪了二三十家養豬場,不論大小,都存在一個共同的事實:過去養豬要喂一年才達到出欄標準,現在半年時間就可以了。原因到底在哪里?
他還發現這些所謂的“健美豬”跟一般的豬在體形上差別不小,“拱背收腹,屁股渾圓,肌肉結實”。問養殖戶個中緣由,回答是在飼料中加了“藥”。
由于之前做了大量的功課,弓弦心里清楚,這里的“藥”指的就是“瘦肉精”。
弓弦知道,自己不能站出來說這就是“瘦肉精”,必須讓養殖戶直接說出口,而且要讓“瘦肉精”現身,出現在他的暗訪鏡頭里。
他必須找到“論據”。沒有真實可靠的“論據”,“論點”站不住腳,調查也就不具備科學性。
弓弦回憶說,當時他就認定,能否拍到如下鏡頭,是決定這次暗訪成敗的核心:養殖戶承認手里拿的粉末就是“瘦肉精”,再把“瘦肉精”加到飼料里,然后拿這個飼料去喂豬。“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這個環節,后面的調查都沒有意義,別人會以為你是瞎說。”
這是暗訪調查,呈現出來的必須是鐵的事實,來不得半點馬虎。弓弦四處尋找時機,力圖拍攝到理想中的場景。
為何這些豬不一般?弓弦得到的回答是在喂豬時“加藥了”或者是“加精了”,但問及這個“藥”到底是什么樣子時,有的干脆地回絕:“沒有了,用完了。”有的假裝去尋找,轉了一圈,答復是“已經用完了”。
弓弦知道,養殖戶不說“瘦肉精”,而是說“藥”,是因為他們自己對“瘦肉精”這三個字非常敏感,在心理上有壓力,他們都明白,使用這些白色粉末意味著什么。
他借助心理輔導的方式,突破采訪對象的心理防線,讓采訪對象拿出“瘦肉精”,并且告訴他是從哪里買到的,花費了多少錢。
關鍵性內容終于留存在了他的鏡頭里。這樣的調查,在弓弦看來充滿了魅力:“如果不去調查,你可能永遠揭不開這個蓋子。”“瘦肉精”終于現身了,但弓弦沒有停步不前,而是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思考:為何養殖戶“明知故犯”,冒著風險“加藥”?
經過深入調查,潛在的利益鏈條浮出水面:
為了少吃油膩,不少人在買肉時都會選擇瘦肉而不選肥肉,所以瘦肉在市場上具有強勁的消費需求。市場的需要自然傳導到生豬屠宰場的身上,期待屠宰場多提供瘦肉。生豬屠宰場又將這樣的需求轉移到了生豬販運經紀人的身上,希望他們多販運一些瘦肉率高的生豬。最終這個“重任”落到了養殖戶身上。
弓弦的調查發現,養殖戶基本上沒有多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他們的信息大量從生豬販運經紀人那里獲得,所以,這些經紀人才是“瘦肉精”的攜帶者。
細致的調查讓他對其中的情況更加熟悉:
“為了討好市場,生豬販運經紀人慫恿養殖戶使用‘瘦肉精’。他們會向養殖戶承諾,你用我的飼料,我保證多少天,豬長成什么樣,我還負責收購。農民最怕的就是豬長成了賣不出去。豬一天天長大,再養就賠錢。豬長到250斤,還賣不出去,農民就慌了。一頭豬一天吃五六斤飼料,那就是十塊錢左右的成本,一百頭豬就上千塊錢了,農戶根本承受不了。所以他們對經紀人的依賴是非常嚴重的。”
而且,一頭豬吃“瘦肉精”,成本是一到五元,但經紀人會提高“加精豬”的收購價格,養殖戶每頭豬能多賺二三十元。
“農戶把錢看得非常重,因為他收入低,對他來說幾十塊錢可能是家里一個星期的生活費。農民就想,那就喂吧。這是因為市場的催化與引導,市場綁架的力量不可小看。”弓弦說。
養殖戶冒了風險,但他們卻處在利益鏈條的底層。弓弦介紹說,按照當地的規矩,一般生豬販運經紀人收購一頭豬要索取18.5元中介費,其中包括10元信息費,6元運豬裝車費,2.5元用于開票的費用。10元所謂的“信息費”,由經紀人獨占。
“農戶并非主謀,發財的是后邊的利益鏈條。農民的目的其實特別單純,能喂好豬,多長肉、多掙錢就行了。而那些經紀人,除了賺中介費,平時還靠倒賣‘瘦肉精’掙錢。養豬其實非常辛苦,所以我呼吁板子不要都打在農民身上。”弓弦如是說。
生豬販運經紀人“坐收漁利”,當地監管部門也“唯利是圖”,結果層層監管紛紛失守,形同虛設。
根據規定,生豬外運,必須到設立在省界的動物防疫檢查站接受出省檢查。當弓弦和運豬車的司機抵達位于河南省省界的芒山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時,工作人員張口就要錢。原本正常的檢查費用是20元,交上100元就能買個平安無事。
“瘦肉精”的檢測,可以實行“尿檢”。給監管部門“進貢”了,一般情況下,“尿檢”就會被取消,可以順利過關。有時搞突擊檢查,必須“尿檢”。檢查人員收了“昧心錢”,自己故意不去接豬尿,而是讓運豬車的司機自行取尿。這多少有些心照不宣的意思,所以有的司機甚至是用人尿替代豬尿,送去進行“瘦肉精”檢測。
整個采訪過程,弓弦一共拍攝了100多個小時,結果播出的節目長度是45分鐘,每個鏡頭都是層層遴選出來的。“節目播出后,至今沒有人質疑說這個報道有假,或者說有瑕疵,有爭議。”
弓弦說:“當時臺領導明確,要考慮到節目播出后可能引發的社會影響,不能起反面作用,要站在負責任的高度,進行建設性報道。我們做這個節目是希望涉及的相關部門好好地整改,朝好的方向發展。”
“在整個團隊尤其是弓弦等前期暗訪記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比較圓滿地完成了節目制作,也取得了難得的突破。”央視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副主任王平表示。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