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
公益廣告教洗手
第四個全球洗手日,簡直就是中國人的恥辱日。因為,在如此文明的現今社會,居然有96%的中國人不會正確洗手。作為“四大發明”的后裔們,“神七”能飛天,“天宮”會翱翔,洗手這活再技術,也應是手到擒來的拿手好戲,不該成為天大的“國際玩笑”。
九成國人成了“洗手盲”,罪魁禍首無疑是九成國人自身。那么,在文盲、法盲都已近乎稀世珍寶的當下,“洗手盲”為何仍如此之多如牛毛?一來,人們洗手的衛生習慣還沒有形成共識;二來,人們對洗手的衛生意識還存在誤區;三來,對正確洗手知之甚少,多停留在似懂非懂的狀態。
或許,隨著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正確洗手率能如衛生部所愿會呈上升趨勢。但這肯定不是問題的關鍵。比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正確洗手需要同時滿足4個標準,試問即使有多年洗手習慣的國人,幾人能說得一清二楚?又有幾人輕車熟路?恐怕,絕大多數人還是跟著感覺洗。
既然在不正確的洗手行為后,經手傳播疾病的兩周患病率為20%。顯而易見,會不會正確洗手,不是枝節問題,而是關乎國人健康的大事。更是公民健康素養普及部門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那么,衛生部在將洗手視為中國公民應該掌握的一種健康行為中,到底不遺余力做了什么呢?有沒有把“會洗手”當作一場硬仗來打?家喻戶曉的“會洗手”公益廣告又在何方?與地震公眾不懂避難常識一樣,九成國人“洗手盲”,衛生部門科普部門同樣難辭其咎。該出手時就出手!全球洗手日,絕非中國恥辱日。全球洗手日,要成為中國出手日!跋此⑺ⅰ保瑖藢W會正確洗手請從洗手日起步!
陳文祥
觀察
不該罵正確洗手率
在一些門戶網站的這條新聞之后,網民跟帖罵聲一片!断词譅顩r白皮書》讓人很容易聯想起前不久上海氣象臺推出的“洗鼻指數”,在一片批評聲中短短三天便“壽終正寢”。這個“正確洗手率”會不會和“洗鼻指數”一樣短命呢?依筆者看來,且慢拍磚。
今年“全球洗手日”的活動主題是“人人洗手、大家健康、大家洗手、文明風尚”,旨在引導公眾關注洗手健康、樹立健康生活方式,增強人民自我保健能力。況且,與“洗鼻指數”的私密、不好操作、小眾性相比,正確洗手在社會生活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握手、打電話、推門、乘車……手的活動涵蓋了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經手傳播是多種傳染病的重要傳播途徑。比如今年德國暴發的大腸桿菌疫情,造成數千人染病和數十人死亡。保持手的潔凈,不僅是個人的良好衛生習慣,同時也是對他人健康的重視和保證。
然而為何這個“友情提示”會招來罵聲呢?這與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密不可分。從“地溝油”到“添加劑”、從染色饅頭到勾兌骨湯,食品安全警報頻頻拉響,國人正籠罩“還有什么東西可以吃”的安全焦慮中。食品健康更重要,將食品送入口中的“手”之正確洗法相形之下就顯得避重就輕和小題大做了。對有關部門解決問題不力的失望導致一種心理慣性,于是往往會戴上“有色眼鏡”,情緒性地挑剔、批判有關部門出臺的一切條款,“扶老人指南”如是,“正確洗手率”亦如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有關部門要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厘清思路,切實解決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一批利益問題,如此,“正確洗手率”方能得到錦上添花的贊譽,而不是目前“雪中送炭”匱乏的譴責與聲討了。
凌寒
-資料
正確洗手四標準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正確洗手需要同時滿足4個標準:1.吃東西前、上廁所后、干完活/下班后、去醫院/接觸病人后等5種情形下每次都洗手;2.洗手時使用流動水沖洗;3.洗手時使用肥皂、香皂、洗手液等清潔用品;4.洗手時長不少于20秒。
經手傳播是多種傳染病的重要傳播途徑。據調查,在不正確的洗手行為后,經手傳播疾病的兩周患病率為20%。2008年5月,衛生部頒布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66條》,明確提出“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將洗手視為中國公民應該掌握的一種健康行為,是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健康素養之一。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