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零時20分,在市人民醫院取藥窗口,就診的患者查看處方和藥費單。 深圳商報記者 薛云麾 攝
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7月1日零時,市人民醫院計算機室里,在工程師輸入一系列的指令后,電腦屏幕上顯示“命令已經完成”,該院二門診、急診中心、住院部和一門診全部醫保目錄中的藥品由“零售價”改成了“進貨價”,西藥最高15%的加成以及中藥最高25%的加成已被取消。
從7月1日開始,全市47家公立醫院的全部2962種醫保目錄藥品取消加成費用,標志著我市醞釀半年多的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全面啟動。
深圳,成為全國第一個全面啟動這項改革的大城市,為全國公立醫院改革再探新路。國家衛生部部長陳竺聽聞此消息后,欣然填詞,以示祝賀,并給予我市醫改工作高度評價(相關報道見A12版)。
價格調整10分鐘完成
6月30日晚11時30分,記者來到市人民醫院急診科。這里就診患者并不算多,在掛號收費處和內外科診室外都沒有出現排長隊的現象。
掛號收費處的玻璃上貼著兩則通知,一是醫保系統升級改造的通知,從6月29日下午6時到7月1日上午8時,因系統升級不能刷醫保卡,并附有市民自費后如何報銷的流程。二是市衛人委的“溫馨告示”:自2012年7月1日0∶00起,本市公立醫院對本市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群使用醫保目錄范圍內藥品實施零加成銷售(即按藥品進貨價銷售),同時面向參保人調整門診和住院診查費,但診查費增加部分由社會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無需參保人個人負擔。
相比之下,醫院計算機室就顯得較平日忙碌。計算機室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來說,晚上這里只有一位硬件工程師和一位軟件工程師值班,今天則有5名工程師加班,就是為了完成取消加成的數據庫調整。“根據市衛人委相關工作安排,醫院信息、藥劑、醫保等科室多次協商調整工作預案。”據介紹,由于診療費用需待省物價部門批準后再作調整,所以第一批調整的只是藥品價格。
“藥劑科核對所有藥品品規和進貨價后,信息科據此調整數據庫參數。”這位負責人表示,零點調整后,零點10分,全院處方和收費系統便可全面更新,患者購藥即執行“零加成”價格。
同時,由于診療費收費標準尚未出臺,所以市人民醫院按照相關要求,價格公示牌上的藥價信息暫不作調整。
而在北大深圳醫院,昨日價格公示牌上同時打出了“零售價”和“進貨價”兩個價格信息,還出現了6月30日看病,7月1日再拿藥的患者。醫院相關負責人提醒患者,目前,醫院處方有效期為醫師開方當日,過期繳費取藥無效。因此,該患者需要重新再掛號開方,方能取藥。
藥費明顯下降
7月1日0:12,沈女士成為市人民醫院第一位享受“零加成”購藥的市民。她因膽囊炎就診,醫生給她開了2天的靜脈注射藥方,其中4瓶奧硝挫氯化鈉注射液,單價從28.64元下降到24.9元,4瓶合計節省了近15元,節省了13.6%的藥費。沈女士表示,由于是急診就診,自己并未刻意選擇7月1日零點之后取藥,沒想到意外節省了藥費。
7月1日下午4時,記者再次回訪了市人民醫院二門診。內分泌科門診游醫生表示,“今天并沒有因降價專門來開藥的患者,但明顯感覺到藥價降了下來。”游醫生說,像糖尿病患者經常要用的拜唐蘋和亞莫力兩種藥品都從原來的70多元分別下調到現在的64元和67.7元。
據了解,醫保糖尿病患者按規定每次只能開一個月用量的藥品,藥價大約在300多元至500多元之間,此次取消加成后,這類患者每個月可以節省五六十元,一年就能節省700多元藥費,還是相當可觀的。
隨后,記者又隨機抽取了一張兒科最常見的急性咽炎的處方進行了對比,復方谷氨酰胺顆粒原價為18.87元,調價后為16.41元;雙歧三聯活菌散劑原價17.27元,調價后為15.02元,降價幅度均為13%。記者先后對比了十余種常用的感冒、咳嗽類藥品,降幅都在13%上下。
記者了解到,藥品目錄中最貴的藥物是醋酸戈舍瑞林緩釋植入劑,價格是1959.3元一支,取消藥品加成之后的價格為1884.30元,降幅為3.8%。
有市民提出疑問,通常說取消的藥品加成是西藥價格的15%,中藥及中成藥的25%,此次降價是否未達到預期幅度?
對此,市衛人委有關負責人解釋,藥品加成制度是我國1954年起實行的,政府允許公立醫院藥品加成率為西藥最高15%,中藥最高25%。而超過500元的藥品,則統一只能加成75元銷售。
“其實深圳很多公立醫院藥品加成并未達到最高限幅,所以此次取消加成的幅度只能說最高達到15%或25%。”總之,取消藥品加成后,醫院銷售給患者的所有藥品都將是按購進價格實行零差率銷售,即醫院以多少錢買進,就以多少錢出售給患者,所有藥品一分錢不賺。
有利于醫生開“精方”
此次取消藥品加成影響最大的要算中醫院,因為中藥及中成藥的加成為25%,中藥中95%以上都是醫保用藥,加上中醫一向以“望、聞、問、切”診斷,檢查項目較少。深圳的中醫院是否會擔心“零加成”后,收入大幅下滑呢?
福田區中醫院院長張天奉認為,取消加成,調高診療費對于中醫院有兩大好處,一是更能體現中醫的技術勞務價值,二是有利于醫生開“精方”。張天奉說,中醫用藥特色就是因人而異,講究辯證論治,因此,“辯證論治費”被業界理解為中醫診療領域的藥事服務費。目前,北京的中醫院已開始征收“辯證論治費”,并納入城鄉居民的基本醫保報銷范圍。盡管深圳改革方案中沒有涉及增加中醫收費項目,但調高診療費,也能更好地體現中醫醫療服務合理成本和中醫勞動價值,更能調動中醫積極性。
“這半年以來,中藥材價格漲幅較大,像三七,從年初的每10克4元漲到現在的6.85元,漲幅達71%。”張天奉說,取消加成后,患者能夠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醫生開起方子來顧慮也沒有那么多。“原來一副中藥中要用川貝,但川貝價格較高,為了控制整副藥的成本,醫生可能會選用價格較低但功效相近的百合,現在取消加成后,醫生就會直接選用川貝了。”
是否存在“零加成”后,醫生處方里的藥開得更多的情況呢?張天奉表示,由于這次改革直接切斷了醫院業務收入與用藥數量、藥品價格直接掛鉤的利益鏈條,所以醫生不論開多少藥,醫院都不可能給予獎勵的。“這就激勵了醫生如何少開藥、開精藥。”
張天奉告訴記者,改革后公立醫院補償渠道將從藥品加成收入、醫療服務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醫療服務收入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即使是診療費的提高不能完全彌補醫院取消藥品加成的收入,財政還有“兜底”的作用,所以醫院并不擔心收入下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