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
成立人體器官捐獻委員會,推動器官移植立法專家認為,車禍死亡人群或是“器官捐獻”最大資源
本報訊羊城晚報記者黃亮、通訊員林潔瑜報道:“器官捐獻”將有正規(guī)途徑可循。昨日,廣東省紅十字會、省衛(wèi)生廳聯(lián)合召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啟動會。廣東省將成立人體器官捐獻委員會并下設相應機構。省衛(wèi)生廳副廳長廖新波透露,醫(yī)療救治中器官緊缺,最大的潛在資源在于車禍死亡群體,未來將考慮在車禍死亡人群中補充人體器官,以挽救更多生命。為推進此項工作,將與公安、交通和民政部門合作;并與立法機構一道推進器官移植的立法進程。
器官供需存在巨大缺口
從今年2月開始,全國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廣東是10個試點省市之一。據不完全統(tǒng)計,包括廣東在內的全國各地器官供需比例約為150:1,巨大缺口遠遠不能滿足醫(yī)療臨床需求。與此同時,廣東每年死于車禍的人數約占全國事故的一成,超過1萬人。省衛(wèi)生廳副廳長廖新波說:“說服交通事故死亡者家屬在自愿的基礎上將眼角膜、肝、腎等器官捐獻出來,這將極大緩解器官資源的緊缺狀況,讓更多生命得到救治。”
可否從車禍死亡者入手?
會議探討了與交通部門合作解決器官緊缺問題的可行性。廖新波表示,美國的人體器官資源大部分來自交通死亡人士,未來將借鑒美國成功經驗,比如,將“是否愿意捐獻器官”的信息標在駕照上;事故發(fā)生后“特事特辦”,先移植器官再處理事故現(xiàn)場等等做法。器官移植完成后,由醫(yī)院進行符合倫理原則的醫(yī)學原理,恢復遺體原貌。省紅十字會負責人表示將考慮對家庭困難的捐獻者減免生前所欠醫(yī)療費,并對其家屬進行救助。
然而,上述想法能否順利實現(xiàn),將視交通部門、立法部門和社會大眾的接受程度而定。
汲取深圳經驗推進立法
深圳市早已開展交通事故死亡者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并取得成功經驗。據深圳市紅十字會副會長趙麗珍表示,深圳市在“多器官捐獻”單項上,交通事故死亡者捐獻所占的比例較大。
值得一提的是,“對器官捐獻認同率超過55%”是深圳作為參評全國文明城市的硬指標之一,如今該指標已順利完成,說明社會認同器官捐獻風氣之濃。深圳還打造了器官信息平臺,推動立法部門推出相關條例。
有了深圳經驗作基礎,廣東推進此項工作將與交通、民政和立法部門聯(lián)手合作。在合作領域上,比如民政部門能否考慮免費處理器官捐獻者的遺體及其運輸;立法部門能否對此專門立法,以及考慮修改殯葬條例,取消遺體不能異地運輸的限制等等。
受傳統(tǒng)倫理文化“入土為安”等觀念的影響,尸體器官捐獻工作要取得廣泛社會認同度實非易事。相關人士表示,已做好長期宣傳和呼吁的準備,從香港和臺灣地區(qū)較高的捐獻率可以看出內地推行此項事業(yè)的前景,改變傳統(tǒng)觀念、移風易俗并非絕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