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中國近半產婦都選擇剖腹產下嬰兒,剖腹產率為全球第一,已遠遠超過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剖腹產率設置的警戒線15%。 為了進行研究,WHO共收集了包括柬埔寨、中國、印度、日本等9個國家的數(shù)據,專家們對超過10萬名產婦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顯示:中國的剖腹產率最高,為46.5%,而亞洲平均為27%,南美洲為30%,非洲是百分之十幾。這是一個令中國尷尬的“世界第一”。產科專家表示,中國居高不下的剖腹產已不是一個單純的醫(yī)學問題了。我們不得不去反思:采取剖腹產,究竟有多少理由? 剖腹產率“畸高”令人擔憂 過高的剖宮產率已經引起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關注。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這份報告中指出,中國有25%的產婦根本沒有必要進行剖腹產。
廣州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婦產科研究所所長陳敦金認為,剖腹產率的“畸高”,已經不單純是一個醫(yī)學問題了。作為產科醫(yī)生,陳敦金表示,非醫(yī)學需要剖腹產率不斷上升的現(xiàn)象令人擔憂,確實到了為剖宮產熱“降溫”的時刻。
據了解,我國剖腹產率上個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僅為5%。上世紀80年代以后開始持續(xù)快速上升,選擇自然產的越來越少。它折射出很多社會現(xiàn)象,值得我們反思。近30年來飆升了近9倍的剖腹產率引起了WHO的關注,這將諸多醫(yī)院推向風口浪尖上。那么中國產婦“忍痛挨一刀”的背后,到底有何原因呢?
“三大派”主動要“剖”
陳敦金說,我國剖腹產率急升的第一大原因就是產婦或家屬要求“剖”,這部分產婦占20%-30%。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擇日派”、“怕疼派”和“求安派”。
●擇日派
小S(徐熙娣)就是以剖腹產方式產下第一個寶寶許俏妞的,她的生產日前比預產期提早四天,主要是覺得16日是個吉日,而20日則是“諸事不宜”,許、徐兩家在商議之下,決定在16日讓小S提前接受剖腹生產。
同樣,香港“千億媳婦”徐子淇,在2007年7月17日下午六時剖宮產誕下8磅女嬰,時間為18時48分。據堪輿學家麥玲玲指出,這個時辰出生的寶寶,財星強,旺父親。
胡靜、李湘、陳慧琳……在諸多明星的“表率”下,不少普通市民也開始選擇“良辰吉日”剖腹產子,以獲得好意頭。
●怕疼派
“按照疼痛的分級來講,如果把疼痛分十級的話,那么自然分娩的疼痛是十二級”。聽到這一消息,一定會讓一些怕疼的媽媽恐懼。在產房,也有原本打算自然分娩的產婦,生到一半,受不了疼痛,要求醫(yī)生進行剖腹產。
對此,陳敦金說,現(xiàn)在有一種新技術———無痛分娩,可以大大降低自然分娩的痛苦。正如影視明星蔣雯麗所說,“我選擇的是無痛分娩,生著孩子,我還在看張愛玲的小說,挺舒服的。”
●求安派
“我都30多歲了,好不容易懷上這個寶寶,自然分娩產程又長(初產婦需要8-12小時),這期間寶寶要是出了問題,讓我怎么辦啊?”很多高齡產婦對胎兒的安全過于擔心。
很多孕婦認為,剖腹產只需要30-40分鐘,劃一刀,寶寶就出來了。從寶寶安全的角度考慮,很多孕婦選擇了寧愿自己挨一刀,也要保證寶寶平安的做法。
剖腹產對母嬰更安全嗎?
剖腹產對母嬰更安全嗎?事實并非如此,專家指出,從過去的十多年來看,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率都沒有隨著剖腹產率的上升而相應下降。在此同時,剖腹產率高升卻使母嬰的近期、遠期的并發(fā)癥都不斷上升。
(1)對母親來說,剖宮產產后感染、出血、手術損傷和栓塞性疾病增多,其中手術損傷的發(fā)生率明顯升高,而且往往容易產生醫(yī)療糾紛。遠期的并發(fā)癥也不少,比如盆腔炎、腹痛(因手術后部分腸粘連、不完全腸粘連所致),又如異位妊娠率明顯比陰道分娩者高。再次懷孕后,子宮損傷、子宮破裂的危險均比陰道分娩者高得多。
(2)對于新生兒來說,由于沒有經過產道擠壓,剖腹產兒易出現(xiàn)新生兒濕肺、新生兒肺透明膜病變及感染等。其中新生兒濕肺、新生兒肺透明膜病變,目前在治療上還是一種棘手的疾病,死亡率高。另外,剖腹產引起的新生兒的產傷,如皮膚損傷、骨折、神經肌肉損傷等也時有發(fā)生。
陳敦金還表示,剖腹產出生的嬰兒,至少會與媽媽分開24-48小時,這容易讓母嬰之間發(fā)生“情感疏遠綜合征”,表現(xiàn)在人際交流、社會適應能力較差。此外,兒童感覺綜合失調患兒中,剖腹產兒明顯多于自然分娩兒。
剖腹產成醫(yī)生避險手段?
在普通市民看來,生孩子就應該是母子安全,所以人們對孕產婦在產房里“母嬰平安”的期望甚高。
“可事實上,產科卻是醫(yī)院里風險最大的科室之一,這是為什么?因為陰道分娩的時間長(8-12小時),期間的可變因素多,醫(yī)生承擔風險大。”
陳敦金說:“我近日接診一名38歲高齡產婦,在其他醫(yī)院,有醫(yī)生建議她剖宮產,但如果我建議她順產,萬一她順產過程中有問題,我就得負責到底。你說,哪個產科醫(yī)生愿意負擔這樣大的責任呢?”
隨著剖腹產的技術日益成熟,醫(yī)生對剖腹產的依賴性明顯增加,逐漸把剖宮產作為處理高危妊娠的常用手段,特別是在當今醫(yī)療糾紛日益增多的情況下,剖腹產手術時間短,醫(yī)生冒的風險小。所以,剖腹產自然就會成為產科醫(yī)生規(guī)避風險的一個手段。
由此可見,剖腹產率的上升不是純醫(yī)學問題,它的急劇上升也反映了社會問題。
“準入制度”必不可少
“其實大部分女性是可以自然分娩的,但是,在短時間內讓人們改變觀念恐怕還很艱難,這還需要提高大眾對剖腹產的認識,這個過程肯定也是漫長的。”
陳主任表示,對于醫(yī)院而言,要求產科醫(yī)生積極向那些要求剖腹產而又無手術指征的孕產婦加強宣傳,介紹選擇性剖腹產對母嬰產生的危害,說服孕婦盡量選擇自然分娩。
專家強調,產科在第一、第二產程上進行改善,嘗試引入分娩新理念,讓產婦能減少分娩的恐懼。在第一產程中,可由家人陪伴生產的同時,采取了一對一導樂助產,并進行按摩以及心理輔導,減輕產婦的緊張及疼痛感;在第二產程中,產婦可以選擇舒適的生產方式,比如無痛分娩、水下分娩等。
陳敦金呼吁,有關部門應制定一套較合理的剖腹產“準入制度”,把不必要的剖腹產“擋在門檻外”。
國家啟動項目,降低剖腹產率
針對我國畸高的剖腹產率,2010年,中國婦幼保健協(xié)會啟動了“促進自然分娩,保障母嬰安康”項目,從國家層面通過系列措施給剖腹產“降溫”。
據了解,這個為期5年的項目,計劃在全國至少建立10個“促進自然分娩,保障母嬰安康”培訓中心,開展持續(xù)有效的培訓,推廣助產和產前健康教育適宜技術,至少培訓2000名有關助產適宜技術和產前健康教育師資,要求全國至少100家醫(yī)療機構達到示范婦幼保健院或醫(yī)院標準,促進助產士職稱系列和正規(guī)助產專業(yè)建立。
據悉,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承擔了這一項目,并率先在廣東展開示點。(記者 張華 通訊員 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