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經濟疲軟影響,中國出口數據持續不振;基建的逐步完善和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令投資驅動的潛力也在下降。在傳統的“三駕馬車”中,消費的地位越發重要。
昨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消費擴大和升級,提出讓群眾“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三大措施打造消費升級版。同時要求重點推進信息消費、綠色消費、住房消費、旅游休閑消費、教育文體消費、養老健康家政消費等六大領域的消費。
有官方人士昨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稱,消費需求是支撐經濟最持久、最可靠的動力,也是中國和其他國家相比最重要的潛力所在。他表示,早在去年,中央政府和各部委就將消費升級列為工作重點,成體系的系列政策陸續出臺。
“短期看消費還難以完全取代投資等經濟拉動方式的地位,但這一調整是符合我國步入新常態后的形勢轉變的,對長遠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上述官方人士稱,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仍大的情況下,要多管齊下。
發掘消費新紅利
昨日的會議指出,消費是經濟增長重要“引擎”,是中國發展巨大潛力所在。在穩增長的動力中,消費需求規模最大、和民生關系最直接。
中國在經歷幾十年投資引擎帶來的高速增長后,傳統紅利正在減弱,如何平穩進行結構調整和過渡,關系著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對本報表示,原來某些靠出口、投資拉動的紅利在消逝,但擴大內需、拉動消費是中國最大的機遇,會帶來新的紅利。
“我們算了一筆賬,消費和投資需求在未來8年可達上百萬億。”遲福林此前稱,這意味著,第一,我們的消費總規模將翻番,成為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第二,4億農民工進城變成市民,也有40萬億的固定資產投入。
國家統計局2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前9個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151億元,同比增長12.0%。業內人士認為,盡管國內消費增速小幅放緩,但網上零售等新商業模式帶來的增量不容小覷,從結構來看消費增長仍具有巨大潛力。
“要獲得這個紅利需要依靠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遲福林表示,十八大以后,我們最大的機遇是消費需求的釋放和消費結構升級,這在未來5~10年極為重要,如果解決得好,我們就可以走出一條以內需為主要支撐力的中速增長階段。
昨日的會議也提出,要瞄準群眾多樣化需求,改革創新,調動市場力量增加有效供給,促進消費擴大和升級,帶動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推動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三計”護航消費
縱觀本屆政府就職以來的促進消費政策,措施硬、成系統、既看眼前又顧長遠是其明顯的特征。2013年一共出臺了29項促消費政策,而2014年目前已經出臺了13項刺激消費的政策。去年8月,《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發布,對擴大內需做了系統性部署。
此前,曾有學者提出要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因為過去培育的“房地產”和“汽車”兩大熱點曾帶來巨大的效益。“有錢又沒有顧慮自然都會去消費。”開篇所述官方人士對本報稱,消費熱點從來都不是培育的,政府更應該為消費做好護航工作。
為保障消費,昨日的會議出臺了三大措施:一要增加收入,讓群眾“能”消費;二要健全社保體系,讓群眾“敢”消費;三要改善消費環境,讓群眾“愿”消費。
國家統計局歷年數據顯示,近20年來,中國勞動者報酬占國民收入比重由1995年的51.1%下降到2013年的44.7%,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也呈現出類似的下降趨勢。
昨日的會議對此提出,要分批出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更多用于民生保障,讓群眾“能”消費。
擁有消費能力后,群眾是不是“敢”消費、“愿”消費,也是懸而未決的問題。由于中國社保結構不健全甚至缺失,導致人們對未來缺乏安全感,人們傾向于選擇儲蓄以備未來教育、養老之需或應對突發事件。
會議對此提出,要提高醫療保險保障水平,全面推開大病保險,統籌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讓群眾“敢”消費;加強農產品(12.27, 0.21, 1.74%)流通等骨干網建設,推進消費品安全立法,嚴懲“黑心”食品、旅游“宰客”等不法行為,讓群眾“愿”消費。
信息消費領銜
提出上述促進消費三大措施后,昨日的會議還要求重點推進六大領域消費。
首先,擴大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消費,提升寬帶速度,支持網購發展和農村電商配送。加快健康醫療、企業監管等大數據應用。
本報從接近高層的智庫人士處獲悉,信息消費作為高層的主打政策之一,不僅是目前各項政策出臺速度較為超前的,未來也將是政策和財政的重點支持方向。而近期部委高層的密集表態,也顯示國家在信息消費政策方面將有更多的動作。
“對于我們來說是利好。”有電商行業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信息消費規模已達到1.34萬億元,同比增長20%,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6.4萬億元,同比增長26.7%,信息消費逐漸成為消費結構中的新亮點。
第二大領域是綠色消費,包括推廣節能產品,對建設城市停車、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較多的給予獎勵。
第三是穩定住房消費,加強保障房建設,放寬提取公積金支付房租條件。
“穩定住房消費”背后,是今年以來住宅市場的低迷。“要想穩定,就得讓合理的自住性購房需求釋放出來,并帶動裝修家電等下游消費。”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微博]表示,通過放松行政管制,調節信貸、稅收政策,保護首次置業需求,支持二次改善需求,促使住宅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此外,“放寬提取公積金支付房租條件”背后,則是長久以來大量“沉睡”的公積金帶來的資源閑置浪費越來越受到關注。公開資料顯示,截止到2014年3月,全國實際繳存公積金職工1.06億人,繳存總額6.47萬億元,繳存余額3.27萬億元,利用率大約只有50%。
不過,對于公積金支付房租,業內人士的解讀不一。有杭州二手房中介負責人對本報表示,杭州暫時還不能用公積金支付房租。
六大重點領域的第四條,是升級旅游休閑消費,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實施鄉村旅游富民等工程,建設自駕車、房車營地。
三亞海棠灣管委會旅游局局長葉凱中對本報表示,中國旅游市場應該借助這個政策進行旅游升級,將服務業發展扎實,“比如,旅游將從傳統的組團式向自由行、私人定制、會展旅游等方面轉變”。
最后兩大重點領域分別是,提升教育文體消費,完善民辦學校收費政策,擴大中外合作辦學;鼓勵養老健康家政消費,探索建立產業基金等發展養老服務。
業內人士認為,可行的對應措施包括制定支持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服務的稅收政策,民辦醫療機構用水用電用熱與公辦機構同價等。支持消費的方針是,用更好的產品與服務,讓人們“敢”消費、“愿”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