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共發布汽車相關召回公告95個(包含工程車輛及輪胎召回),與2017年同期相比減少19個。其中,涉及40余個汽車品牌,召回總量490余萬輛,召回總量較去年同期上漲約2.4%。2018年上半年,召回次數雖然略有減少,但召回總量卻有所增加,一方面 “高田氣囊”事件影響仍在,另一方面則與上半年集體投訴事件多發不無關系。
為便于消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上半年國內召回情況,車質網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告進行整理,按召回數量由大到小進行排序,最終得出以下排名:
上半年度召回的主要特點如下:
1、集體投訴事件推動企業積極召回
2018年汽車行業集體投訴事件頻發,年初的“機油增多”事件波及了部分日系品牌和自主品牌,蔓延速度之快,影響面之廣前所未見。在車質網的多次呼吁和推動下,相關廠家相繼啟動車輛召回程序,并針對“機油增多”問題給出解決方案,盡管一波三折,但最終得到了相對圓滿的解決。其中,長安汽車于2018年3月2日發布召回公告,召回252,087輛CS75汽車,在給出解決方案的同時,還承諾對本次召回范圍內的CS75發動機相關零部件實行終身免費質保。東風本田則在5月16日發布公告,召回130,455輛搭載1.5T發動機的2018款思威(CR-V)汽車,并且在召回的同時,還宣布了包括召回車型發動機主要零部件終身包修、發動機如果因為機油增多損壞免費更換發動機總成、贈送500元代金券和免費保養一次等多項跟進措施。
在面對集體投訴爆發時,企業的應對策略不盡相同,但只有主動召回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時也是企業對品質負責的態度,為用戶的安全和生命利益考慮,愿意為自己的問題承擔責任的體現。不難看出,當前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維權手段的日趨理性,集體投訴或許未來將成為一種常態,它對于推動國家職能部門更好履行監管職責以及企業加強自身監督自查都存在積極的推動意義。
2、召回并非萬能 合理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2018年2月8日,因制動總泵缺陷,東風日產宣布召回部分新藍鳥、新騏達、新生代騏達及軒逸、全新軒逸汽車,共計689031輛,成為東風日產國內召回數量最多的一次,同時也令其成為2018年上半年召回數量最多的車企。同樣與集體投訴事件相關,不同的是,這次集體投訴事件是發生在東風日產召回之后。
針對召回車型制動總泵缺陷,東風日產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免費為涉及車輛的制動總泵加注專用硅油,防止因摩擦造成油封翻轉,而對于油封已發生翻轉的車輛,廠家會予以更換制動總泵進行處理。”。這一方案一經發布,便引起部分以逸軒為代表的車主的強烈不滿,質疑廠家召回方案不合理,拒絕接受這一解決方案(詳見:有隱情?部分軒逸車主拒絕東風日產召回方案),從而引發大范圍的集體投訴事件,截至目前該事件仍未得到妥善解決。
能主動實施召回消除產品缺陷,這是每個企業的責任和義務,當下的環境也需要鼓勵,但與此同時,也應該及時聽取車主對召回效果的反饋意見。事實證明,主動召回對于企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利人利已,用不好則損人不利己。當下,消費者不僅關注企業產品的品質好壞,更看重企業在處理問題時的態度。因此,企業在面對產品缺陷時,不應匆忙實施召回來消除負面輿論,而需從維護用戶利益的角度出發,認真研究和分析缺陷問題,在有了合理的解決方案后,實施主動召回,這樣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已經發生的問題。
另外一件與東風日產類似的事件發生在大眾進口車型——途銳身上。從2017年開始網絡上陸續出現了大量車主反饋大眾途銳發動機進氣口設計有缺陷,導致車輛發動機進水的情況。而大眾對于車主的投訴置若罔聞,一直到2017年8月底,才在官網發布了一條聲明,稱將為車主“拆下進氣管道的不必要的排水閥”外,再無其他具體措施,并否認車主提出的“大眾途銳存在設計缺陷”的質疑。這一簡單粗暴的方案不但沒能根本解決漏水的問題,反而增加了因缺少閥門形成進氣渦流噪聲的風險,此舉再次引發了大眾途銳車主的憤怒,途銳“進水門”事件投訴升級。
2017年12月,在多次與大眾溝通無果后, 51名大眾途銳車主被迫拿起法律武器,一紙訴狀將大眾汽車告上法庭,成為國內首例車主集體訴訟案。迫于種種壓力,大眾汽車在3月7日發布召回公告,宣布因“空濾進水隱患”召回33,142輛大眾途銳汽車。這也同樣成為國內首次由車主集體訴訟所引發并推動的企業被動召回事件。然而,大眾途銳在召回公告中依然未承認進氣管存在設計缺陷,更令車主憤怒的是,對于大眾汽車提供的召回措施,不僅會影響發動機的動力、油耗與使用壽命,而且還會降低車輛涉水高度,引發新的危害。對此,在法院的調節下,參與訴訟的途銳車主對問題車輛進行了第三方鑒定,截至目前,鑒定結果尚未公布。
3、日系、德系成召回大戶 召回總量超360萬輛
從各國別來看, 2018年上半年日系品牌無論是在召回次數還是召回總量方面均名列榜首,共計召回30次,涉及車輛2,494,202輛,占比接近2018年上半年召回總量的一半。受“高田氣囊”余波影響,上半年相關召回數量達1,118,596輛,涉及日、德、美、歐等17個車型品牌,其中日系車型占比高達94%。
德系品牌上半年召回次數僅次于日系品牌,共實施召回25次,召回總數1,284,769輛,日系和德系品牌召回數量總和超過了上半年召回總量的3/4。其中,一汽-大眾奧迪因“發動機輔助冷卻液泵”缺陷成為德系品牌中召回數量最多的品牌,共召回659,049輛汽車,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此外,寶馬530Le作為德系品牌中唯一一款召回的新能源車型,此次因“燃油泵回油管設計及裝配缺陷”問題共召回2001輛汽車,雖然數量不多,但含義頗深。
反觀自主品牌,在今年上半年共召回9次,召回車型共計330,800輛,召回次數與去年同期持平,但召回數量有所增長。總體來看,自主品牌在對待主動召回的態度上,與合資和進口品牌間還有一定差距。如今,自主品牌正處于快速上升期,品牌和產品力均有明顯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更應該理性面對產品缺陷問題,遇到問題并不可怕,能秉承著為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實施主動召回,修復產品缺陷,才是一個成熟品牌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