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居家生活中遇到地震、火災等突發情況,人們在采取緊急避險的過程中,一聲哨響,可以讓救援人員及時找到遇險人員的位置;一瓶水,可以延續等待救援的時間……自2019年5月1日起,《家用防災應急包》(GB/T 36750-2018)國家標準正式實施。這個標準對指導個人、家庭科學合理地設置應急救助用品,滿足最基本的應急需求,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達到遇險后盡快脫險,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家用防災應急包》(GB/T 36750-2018)國家標準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18年10月10日發布。該標準對應急物品的配置品類,技術指標等,提出了規范性要求。標準規定,應急包物品配置,應至少配置手電筒或自發電發光燈、口哨、手套、口罩、飲用水、應急食品、止血帶等基本物品。標準還提出,應急包可選擇另外一種或多種應急物品,如,逃生疏散用品:頭部防護帽、阻燃服、安全繩等;求救用品:犬笛、彩巾,記號筆等;等待救援用品:火柴、蠟燭、薄型雨衣等。其中,還規定了一些物品的性能、規格要求。比如,規定口哨頻率應不低于2000Hz。選配信息卡要印制使用者姓名、電話、血型、藥物過敏史或病史、住址及聯系人姓名、電話等信息欄目。
《家用防災應急包》國家標準還明確規定了家用防災應急包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以及標志、使用說明書、包裝、運輸等內容,為家用防災應急包的生產劃定底線,確保生產企業有標可依,產品質量和適用性得以保障,同時也為消費者選購家用防災應急包提供明確的技術指導。在“使用說明書”一節,標準規定,應急包應附有產品使用說明書,包括配置物品名稱、數量清單;使用方法或使用方法簡圖;維護方法、檢查程序及報廢準則;配置物品的生產日期和有效期;配置物品的更換提示等。
記者注意到,《家用防災應急包》(GB/T 36750-2018)國家標準的第一起草單位是成都市標準化研究院。據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成都市標準化研究院發現國內當時還沒有相應的家用防災應急產品標準,于是率先提出制定該項國家標準,著手開展防災應急包標準研制工作。為確保標準落地生根,成都市標準化研究院會同國內相關標準化研究機構、防災應急產品生產和應用企業,系統總結國內外災后重建應急服務和應急物資準備的經驗和教訓,全面分析國內外防災應急工作規律和特點,廣泛征求相關專家、企業及用戶意見,積極開展生產和應用實踐,使標準制定更貼近實際、更貼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