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禮縣石橋鎮斬龍村:一個千年古村的“蝶變”
2022-07-18 來源: 點擊:次
一條條干凈平坦的水泥道路,一座座錯落有致的農家庭院,一面面寓意生動的文化墻體,一處處滿載收獲的產業園林,一張張滿意幸福的群眾笑臉.……振興的夙愿,在這里落地生根、遍地開花,這里是被專家學者稱為“仁裕故里”的千年古村——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石橋鎮斬龍村。
悠久厚重的“詩窖文化”,是支撐石橋鎮斬龍村振興發展的“源頭活水”。作為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石橋鎮斬龍村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大力踐行“兩山”理論,全力夯實發展根基,該村堅持以黨建引領和文旅融合為發展龍頭,以“深挖歷史淵源、考究地方習俗、增添紅色元素、發揮資源稟賦”為思路,以“增文、增綠、增景”,“治荒、治亂、治河”,“助收、助富、助美”為抓手,以特色產業發展為支撐,奮力鋪就“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子。
走進石橋鎮斬龍村,古色古香的村莊正依偎在山水溫熱的懷抱里,宛如一顆歷經歲月洗禮的璞玉。綠樹掩映處白墻黛瓦、鳥語花香處流水潺潺、阡陌縱橫處辛勤耕耘、黨旗飄揚處彎腰繪美。而距今1200多年的王仁裕神道碑威嚴屹立,正用斑駁的文字向世人講述著時代更替的故事,吸引了大量專家學者前來參觀學習,對話古今。
石橋鎮斬龍村因“西江滌腸穢,吞沙成大儒;若非神力引,乃是一樵夫。”的古代先賢王仁裕聞名遐邇,是蘭倉大地的文化名村。“王仁裕,生于唐僖宗廣明元年,今禮縣石橋鎮斬龍村人,相傳到了25歲才立意讀書,一天晚上,夢見自己剖開肚子,用西江水洗滌腸胃,自此聰穎過人,著有詩作萬余首,步入仕途后,官至太子少保,是著名的詩人、政治家、外交家。”石橋鎮斬龍村年過七旬的民間學者王明對王仁裕文化研究頗深。
談起石橋鎮斬龍村的變化,感觸最深的莫過于村里的耄耋老人了,“村里最近幾年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文化氛圍日益濃厚,經濟產業持續做強,精神文明著力提升,慕名游玩者絡繹不絕,我們老百姓的日子也愈加滋潤了,曾經封閉落后的村子瞬間‘活’起來了,這一切的變化得益于黨的好政策啊!”
“破蛹成蝶”是歷史的必然,一個村子的變化,是一群人的努力。源遠流長的“詩窖文化”,帶領著人們“追本溯源、尋根問祖”;就地取材的花園景點衍生成游客寫生打卡的新興基地;別致藝術的盆栽根雕,慰藉田園鄉愁;偌大寬敞的文化廣場化身成陶冶情操、載歌載舞的民間大舞臺。“得益于悠久厚重的歷史淵源,游客一年四季不斷,春賞花、夏納涼、秋望月、冬觀雪,在黨的引領下,我們村的發展未來可期。”石橋鎮斬龍村黨支部書記王真正與施工人員認真細致地對接。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一個村的發展潛力大不大,關鍵是看有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和產業支撐。走進斬龍村千畝蔬菜產業園,當地致富能人田斌正同數十名工人在田間地頭忙的不亦樂乎。
在撂荒地治理中,斬龍村通過 “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創辦的千畝高標準農田,主要以種植有機花菜、白玉蘿卜、青紅線椒等蔬菜為主,因銷售渠道通暢、市場前景廣闊,年均總收入近達500萬元,同時還輸轉了100余名群眾就近務工,幫建設家庭農場2個,著力讓漫山遍野的有機蔬菜承載沉甸甸的“致富夢”。
如若厭倦了喧囂、漂泊,這里恰恰有久久追尋的平靜、鄉愁。聽!濤濤流淌的西江水,宛如王仁裕留傳千古的絕唱,催人奮進。瞧!暮靄下裊裊升起的炊煙、屋檐下高高懸掛的紅辣椒、墻角邊添新葉的葡萄藤、農屋里泛著紅銹斑的鐵犁頭、坐在石墩上瞇眼打盹的老人、拽著媽媽衣襟淘氣的小娃娃,以及承載著群眾“致富夢”的在山間騰飛的公路,皆是一幅幅美妙絕倫的風情畫。
擘畫藍圖起征程,趁勢前進譜新篇。此時的“仁裕故里”正身披歲月饋贈的鎧甲,躋身于時代發展的浪潮,在黨的光輝下闊步前行;悠悠流淌的西江水孕育出的“幸福之花”,已傲然綻放于群眾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