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與“少”之間的轉換——湖北省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
2022-01-26 來源:農民日報 點擊:次
近年來,一個怪象困擾農業發展:一邊是環保壓力大,畜禽糞污直排造成環境污染,垃圾太多了;一邊是化肥減量增效壓力大,農田亟需有機肥替代化肥,有機肥又太少了。其實,這一“多”一“少”間,正昭示著畜禽養殖廢棄物利用的巨大空間。
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2021年,湖北省聚焦畜牧大縣、糧食和果菜主產區、生態保護重點區域,在黃陂區、大冶市、長陽縣、鐘祥市、仙桃市等18個縣(市、區)啟動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開展糞肥還田利用工作。糞污變糞肥,變廢為寶,破解畜禽糞污治理“最后一公里”難題有了“金鑰匙”。
糞肥還田 構建種養結合新模式
在仙桃市郭河鎮印灣養殖小區,一輛糞污抽運車每天都會挨家挨戶收集畜禽糞污。
車輛的經營主體是一家名為湖北非隆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機肥生產企業,2021年被遴選為該市畜禽糞污收集處理運輸還田服務主體之一。公司與轄區內養殖戶、種植戶簽訂服務協議,種植戶提出用肥需求,公司就派車去養殖場收集糞污,把糞污發酵腐熟后,再送肥到田、包施到戶,如同一家“有機肥銀行”,把原本惱人的糞污變環保有機肥。
“真是幫我們去了一塊心病。”郭河鎮養雞戶郭珊說,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投入較大、清運成本高,中小養殖戶承擔不起。即使有能力處理,施肥季節性強、信息不對稱,發酵好的有機肥也未必能及時處理掉。如今,專業人干專業事,“就是不一樣!”
畜禽糞便本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有機肥源。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畜產品需求量加大,畜禽規模養殖比重迅速提升,種養主體從規模和空間布局逐步分離,糞污處理成了“老大難”。
此次農業農村部開展的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堅持系統觀念,通過財政補助獎勵扶持一批糞肥還田利用專業化服務主體,作為當前日益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的養殖和種植個體間的新型“連接鍵”,構建種養結合新模式。
2021年6月,湖北省召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啟動會,解讀項目政策關鍵內容,圍繞工作總體謀劃、運行機制、推進措施、資金管理等方面進行交流研討、具體部署。18個試點縣(市、區)迅速行動,召開項目推進會和現場觀摩會,落實目標任務。同時,各地按照“有規模、有設備、有場地、有技術、有基礎”的“五有”遴選標準,全省共遴選出76家畜禽糞污收集處理運輸還田服務主體,76家“有機肥銀行”正式開業 ,助力湖北畜禽糞肥還田利用。
聚焦“六個強化” 打好政策落實組合拳
為確保各縣(市、區)貫徹試點政策精神“不跑偏”,精準落實試點工作目標任務,保障項目實施質量,湖北堅持“六個強化”打好組合拳,從嚴從細抓落實。
強化部署推動——
在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和財政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發后,湖北省迅速行動,第一時間召開試點項目縣遴選會和試點啟動會安排部署抓落實,組織技術骨干及時制定了省級項目實施方案,并按照專家意見完善確定了縣級項目實施方案。各試點縣(市、區)都積極召開項目推進會和技術培訓會,明確目標任務,強化組織協調,有力有序推進試點工作。
強化工作保障——
省級層面成立由省農業農村廳主要負責人任組長、財政廳和農業農村廳分管廳長任副組長、有關處室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省級試點工作推進落實領導小組和涵蓋土肥、畜牧、糧作等行業專家的省級專家技術指導組。各試點縣都成立了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和縣級專家技術指導小組,構建了上下聯動、共同推進的試點工作機制,確保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推進高質高效。
強化培訓指導——
為解決畜禽糞污處理、糞肥還田等生產過程中出現的重點難點問題,省耕肥總站開展專題培訓,重點培訓堆肥腐熟發酵、糞肥質量檢測和糞肥合理施用技術等內容,培訓技術骨干近 100人。為確保項目實施質量,各試點縣采取召開培訓會、現場觀摩會、建交流群等方式,對各類服務主體、示范主體、種養殖大戶進行培訓指導。2021年,全省共舉辦試點工作培訓班134期,現場觀摩會84場次,培訓技術人員15000余人,發放技術資料76萬份。
強化過程監管——
鐘祥市統一制作了糞肥收集處理還田臺賬,臺賬涉及糞污來源、處理時間、施用面積、施用量等17方面的內容,要求服務主體根據臺賬設計的17項內容,在填寫臺賬時做到三不,即:內容一項不能少、數據一個不能假、糞肥一車不能漏。大冶市利用配套資金,探索引進第三方監管系統。安陸市落實六方簽字制度,通過手機拍照軟件記錄取糞、施肥地點和施肥時間等基本信息,由養殖戶、種植戶、服務方、監督方、村、鄉(鎮)等六方簽字確認,確保施肥信息臺賬真實可靠。
強化項目監管——
一方面抓項目進度。省級堅持每月一調度,組織專家實地調研指導,督促試點工作進展。長陽、安陸、鐘祥、仙桃等地明確任務時間表,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定期召開項目實施調度會,每月底集中通報本月進展、安排下月任務。一方面抓資金監管。省耕肥總站嚴格把關各試點縣實施方案,從補助對象、補助環節、補助標準等環節控制資金使用方向,并要求各試點縣實行項目合同制和資金撥付驗收評價制管理。
強化質量監管——
各試點縣均建立糞肥檢測機制,要求服務主體在相關人員監督下對每一批次的還田糞肥抽樣,送具備資質的檢測機構檢測,檢測合格后方能還田利用,嚴把糞肥質量安全關。
湖北省耕肥總站相關責任人表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引領、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舉措。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項目是改善土壤環境、提升耕地質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品質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抓手。項目實施將進一步提高站位、突出亮點、創新運作。全省耕肥系統將繼續為試點縣做好各項服務保障,當好“店小二”,以高質量項目建設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建機制促循環?? 試點工作初見成效
長陽縣根據農戶需要將田間紅泥軟體儲糞(水)袋安置在田間地頭,利用吸糞車定期收集養殖場糞水田間儲藏,農戶負責儲糞(水)袋日常管護和管網還田。長豐村6組農戶楊傳學家種植了12畝木瓜,安裝田間儲糞袋后喜不自禁:“糞水還田項目太好了,儲糞袋模式最接地氣,只牽管子就能給木瓜地澆肥了!”。
田間軟體儲糞(水)袋可就近就地分散安裝,占地面積小,便于搬運和移動,進出料方便快捷,快速發酵腐熟,兼具抗旱功能,非常適合山區使用。長陽縣在推進示范縣項目建設中,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長效機制,探索出一批有效利用、長效運行的示范創新模式,率先完成試點全部工作任務,成為湖北省第一個試點工作完成縣。
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重點在建立運行機制,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湖北省積極鼓勵各試點縣因地制宜探索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的有效運行機制,培育新型服務主體開展糞肥收集、處理、運輸、施用等社會化服務,加快推廣糞肥還田施用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各地堅持“種養配套、就近消納”原則,定位“花錢買機制”,因地制宜探索第三方服務機制。針對縣域內服務主體或有機肥企業多、規模化養殖場區域分布平衡的特點,大冶、武穴、潛江等地擇優遴選3家到5家服務主體科學規劃主體服務區域,采取就近分片包干負責的運行模式開展糞肥還田服務。針對縣域內服務主體或有機肥企業少、規模化養殖場區域分布不平衡的特點,鄖陽、崇陽、建始等地采取“1+N”的運行服務模式,即遴選1家骨干服務組織,整合吸納相關小型主體或建立收集處理分點承擔糞肥還田利用工作。
各地通過積極探索運行機制,創新技術模式,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到2021年12月底,培育76個社會化服務主體,提供糞污收集處理、集中堆漚、運輸配送、糞肥機械施用作業全過程服務,吸引1.25億社會資本投入試點工作。項目完成后,糞肥(含商品有機肥)還田面積188萬畝,可消納畜禽糞污297萬噸,施用堆肥47萬噸,施用沼渣 12.5萬噸,施用沼液134萬方,施用水泡糞等其他糞肥 12萬噸。試點區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 90%以上,化肥減量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