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糧頭食尾”增值新文章
2024-11-19 來源: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做好“糧頭食尾”,就在于做強“糧頭”,F代農業高效發展必須要嚴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種糧收益關系到農民的積極性,更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而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這之間,“良田耕作,良種優選,良法整齊,良技精巧”必不可少。要想方設法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統籌種糧收益和產業發展,完善價格扶持政策,優化農業補貼制度,推進農業保險擴面提標,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種糧、種好糧。田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寶,又是它的命脈,高質量田地發展“刻不容緩,時不我待”,要凸顯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對癥下藥,精準施策,既能在平整土地、開墾埂子、改造溝渠、整修道路等措施上下力氣,快速實現“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澇能排、旱能灌”的目標。更能在綠色生產、智能管理、技術應用等性能增值上做文章,通過田地提升工程、智慧田地建設有機融合,讓田地配套設施、田地耕基發揮最大功效。
農業有干頭,種糧有奔頭。良田、良種是糧食生產安全的根基,也是農作物穩產增產的基礎,既要加大農業人才引進,還要培育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通過對田地基礎設施研究、種糧技術攻關和自主知識產權,將優良的品種時刻抓在手里、用在地里才是農業發展的有效推動力。農業的發展既要種良種,也要擴糧業,通過不斷拓展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從而打造出糧食高產的“指南針”。
“糧生于地,依靠于技”,只有精準把控糧食生產的“科技法寶”,方能不斷迎來豐厚回報。如今,智慧農業異軍突起,諸如無人駕駛收割機、無人機施肥等諸多新技術、新裝備被廣泛啟用,多數農民因踏上科學種地的道路而滿載而歸。毋庸置疑,科技乃是現代種業發展的強勁引擎,深度貼合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趨向,才是全力推進“新規劃”、布局“新方法”。因此大幅擴充“新農具”的供應規模,竭力推動“新入口”的應用拓展,并且在種子的選育、栽培、種植、銷售等全部環節不斷注入能量,依托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等筑牢根基,才能為搶占農業發展優勢機遇營造全新的格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糧食生產力水平的提升需要依靠高水準的科學生產技術。首先,培育“新農民”,加快構建一支文化底蘊深厚、精通技術、善于經營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推動“新農人”在年齡、知識和專業方面更為優化地選擇,從而實現從傳統種田到“智慧種地”、從依賴天氣收成到依靠“技術增收”的轉變,真正達成“讓農業成為有前途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魅力的職業”這一目標。其次,要強化農技“新力量”,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農業領域院士學者的作用,使農技指導和項目攻關中發揮引領作用,促進育、繁、推的融合發展,在做好“糧頭食尾”增值中譜寫新篇章。(文/李誠 甘肅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