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來水質量“流向”:從安全到健康
很多人對自來水的質量安全還停留在“以身試法”時代:只要喝了不拉肚子,就說明自來水挺好。實際上,自來水目前的現狀是,安全不健康。
如果不出意外,到明年的7月1日,飲用水新國標《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將正式實施,中國飲用水質量將和國際接軌--對飲用水水質的要求將由1985年的35項指標提高為106項指標。
對此,今年世界水日期間,有媒體報道,“飲用水新國標在5年過渡期之后依然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這樣的警醒之聲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沒有太多人迫切地想知道每天入口的飲用水質量安全狀況到底如何。
目前,絕大多數中國人喝的是家里水龍頭流出來的自來水。統計顯示,目前城市自來水普及率為97%,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為75%左右。
從清朝末年中國人第一次用上自來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而很多人對自來水的認識似乎傳承的還是那個時代的經驗:只要喝了不拉肚子,就說明水質挺好。
現狀:安全不健康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王占生給中國自來水打的分數是60分。剛剛及格“安全線”。當然,前提還得是符合標準。“只要是符合水質標準的水,就是安全的而且是終生安全的--七十年,每天喝兩升是安全的。”
他同時提醒,限于成本等問題,“大部分自來水廠提供的水,短時期內也只能達到安全級別。”這和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健康飲水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馬錦亞的看法不謀而合。
在馬錦亞看來,中國目前飲水現狀分6個層次:沒水喝;有水不能喝;能喝不衛生;衛生不安全;安全不健康;健康不規范。其中“安全不健康”,指的就是自來水。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了解到,“不健康”主要是有機污染物等超標。而新國標中增加的絕大部分指標也正是有機污染物控制指標。
這些有機污染物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進入工業化時代后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而進入自來水水源的。根據2005年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報告,在中國不少城市飲用水源中檢出數十種有機污染物,許多有機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性,對人體健康存在長期潛在危害。有關部門的調查則顯示,目前中國以上城鎮水域受到污染,大中城市自來水的源水合格率只有約70%,中小城市水源合格率則更低。
而落后的凈水工藝使這些有機污染物難于消除。“現在自來水廠的工藝,以上是老三套:混凝沉淀,過濾、消毒。而這些工藝是100多年以前就采用的,100多年前的工藝處理的是100年以后的水,這100年有機污染物有多少?”王占生解釋,“所以這個處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處理30%的有機污染物。”#p#副標題#e#
凈水工藝問題有技術原因,也有成本原因。
中國城市供水服務過去長期以一種低價的福利形式存在,致使水價倒掛嚴重。目前國內平均水費支出只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左右(國際上一般在左右),水價沒有體現供水服務應有的“水質”價值。這也致使供水經營者只能保證最基本的福利性供水服務,水質問題被長期忽視,也導致了供水行業低價低質的惡性循環。
和“有電可用”類似,這種“有水可用”的局面在自來水行業維持了二十多年。直到2007年新國標的出臺。
可能新國標的設計者也考慮到了自來水行業的復雜性,“2007年7月1日實施時就要達到新國標中的42項常規指標的要求。到2012年7月1日要全部實施。這五年是個過渡期。要考慮技術改進和設備更新等的過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水質安全監測室研究員、副主任張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實際上,中國飲用水新國標和國際接軌,意味著中國自來水質量開始由“安全飲水”向“健康飲水”過渡。
“飲用水的質量,無論怎樣提高都不為過。”王占生表示,“如果安全飲水是60分,健康飲水則可以達到80分、90分。
水廠:改進能力有限

天津是中國第一個用上自來水的城市。據媒體報道,天津自來水集團的生產技術部副部長張旭東表示,“對于原水品質的下降,企業的承受能力有限。”
“不能說水源不好就不去保證、提高飲水質量,你說生產的自來水因為水源不好,所以生產不合格是不行的,你是最后一道工序,我們喝的水你要保證。”王占生認為,凈水廠的工藝改造是“刻不容緩”。
按理,因為水質的形勢一直在變化,國標應該五年修改一次,不過,從年到2007年,22年的時間,中國很多自來水企業一直維持滿足安全要求的項指標。
多年凈水工藝沒有大的改進,多年沒有主動提高飲用水水質標準,有專家認為這折射出的是供水機構進取心不足、對提高水質的積極性不夠。“只是維持了用水安全的底線”。
“壟斷性虧損”一直是媒體熱議的話題。長期以來,自來水行業一直被視為公益性事業,一直采取的是“多虧多補、少虧少補、不虧不補”的低價格、高財政補貼的機制,價格基本上不受供求關系和成本變動的影響。隨之而來的績效不佳現象也日漸顯現,如生產效率低下、產品和服務質量低下、資本投入不足、管理方法落后等,一度使我國自來水行業的發展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
可供參考的數字是,據統計,2002-2005年,自來水行業實現的銷售利潤率均為-1%左右,全行業凈資產收益率為左右,有將近50%的企業虧損。雖然從2002年開始的“公用事業民營化”打破了這種局面,但整體來看,自來水尚處在引入市場機制的改革期。投資建設靠政府撥款,運營管理靠財政補貼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在技術、管理、經營等方面,和“洋水務”相比,差距還是很大。據統計,全世界供水行業的年產值高達4000億美元,相當于石油的%,比制藥產值還高1/3。而多年前一項來自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也顯示:自來水廠竟然成為外商在中國投資的所有產業中最有利可圖的產業,其利潤和成本的比率高達24.8%。
資金壓力至今困擾著自來水企業。自來水的價格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供水費、污水處理費、水資源費。但最終價格是受到物價部門的管制。在2007年底,世界銀行的報告《中國的水價改革:經濟效率、環境成本和社會承受力》就指出,中國當前的供排水價格過低,水價應該反映供水和污水處理中漸增的長期邊際成本,尤其要反映生產和消費所造成的環境損害成本以及資源耗竭的機會成本。
事實上,因為成本不透明,近年來自來水的價格上漲沖動一直受到公眾的非議。對此,王占生認為,主要是包括水廠在內的社會各方認識不夠,重視不夠,“增加深度處理的費用大概兩毛到三毛,我們連折舊都在里面,假設我們給老百姓多增加三毛錢,大家喝一口好水,你說值得不值得,我覺得很值。你買一瓶水也要一塊錢的,你說我整個水好了,洗澡水也好了,洗衣服水也好了,平時的水都好了,干嗎不用呢,所以我們就是要宣傳,要讓自來水全面地提高水質。”#p#副標題#e#
監管:仍需加強
2007年飲用水新國標實施后,建設部相關負責人曾表示,106項指標提出后,“水質的安全就面臨一個新的考驗,有些可以說是挑戰”。他提出主要管控三個方面。一是飲用水水源安全問題,要防止水源的污染和水源沒水,水質和水量是否能夠達到保障。二是水廠。自來水廠的運行是不是穩定可靠,符合規范要求,產生合格的自來水,這是一個生產過程。三是水的輸配系統,就是管網、水箱,二次供水,和老百姓直接相連的環節會不會出現污染或者爆管。
自來水監管問題現實中比較復雜。按照現行法律,城市自來水公司是由建設部門主管,衛生監督由衛生部門主管,水源地由環保部門負責檢測。而對鄉鎮自來水監管職責,一般由水政部門主管,或者縣一級的衛生防疫部門、環境監測部門、質檢部門等。
記者了解到,一般來說,供水公司正規的生產流程是,水源水→循環過濾池→凈水庫(加氯消毒)→管網→居民家。從爆出自來水水質問題的新聞事件來看,大部分自來水的水質問題出現在前三個環節。實際上,公眾對于自來水的水質情況所知非常有限。大部分人還是憑“感官檢測”階段:如用肉眼觀察,用鼻子聞氣味等。
在水質檢測方面,有分析認為,雖然建設部定期公布的36個大城市的自來水合格率都在98%以上,但這僅僅是針對原來35項水質標準中幾項主要指標的報告,而且這些數據絕大部分是出自自來水公司的自檢自測,可靠性令人懷疑;另一方面,其取樣檢測的大部分是水廠的出水水質,而不是老百姓所使用的終端水質。更讓人憂慮的是,目前除了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外,很多城市根本就不具備檢測106項水質指標的能力。
查處方面也是難點。對于供水公司這種關系民生大事的壟斷企業,衛生部門有時感到無力。“供水公司只有一家,水一天也不能斷,就算發現水質不合格,也不能吊銷它的衛生許可證。有時水質雖然差到極點,但充其量是暫扣衛生許可證,處以幾萬元的罰金了事。”有衛生部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據透露,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自來水水質問題經常被人為的一些因素所掩蓋或弱化,一些政府部門為了“社會穩定”而掩蓋水源污染造成的水質問題,從而也助長了部分自來水經營企業隱瞞水質實情,導致了水質保障從資金到管理的普遍缺位。
從新聞事件來看,目前被曝自來水水質問題的多為民營水企。為了獲利,一些民營水廠會不按程序或省略凈水程序,甚至取水后直接送到管網中。
“民營化不是救命稻草,而是順應世界潮流。”一向力主“公用事業民營化”的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對此提醒,“公用事業民營化,一則可以解決國有資本不足問題。二則可以提高公用事業運轉效率低下的問題。三則促使公用事業運營實現規模經營,逐步將各地原本參差不齊的服務水平拉齊。”但,“公用事業民營化,不是簡單放開就萬事大吉”。盛洪表示,必須得有非常復雜而細密的設計,仿效市場制定一套機制,使進入自來水行業的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形成良性競爭的市場局面。
公眾:質量安全意識淡
從全球供水行業的發展趨勢看,城市居民對自來水的要求逐步提高,從基本的“保障供水”,到“衛生供水”,進而再到“健康而安全供水”的高度。
不過,在中國,從社會反應看,公眾對水價的敏感似乎超過對質量的重視。
一方面公眾對水危機、水污染、飲水質量的知識相對欠缺;另一方面,從飲水安全到飲水健康,公眾普遍認識還有些不足。
根據國際健康醫學的研究,水中污染物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入體內,人體所吸收的水中揮發性物質有1/3經口進入(包括飲水和食物),有1/3經過淋浴時由皮膚吸入,1/3在洗滌或洗浴時通過呼吸進入。即便中國人的洗浴相對國外發達國家而言要少些,也會有超過1/2的水中污染物通過皮膚和呼吸進入體內。
有專家指出,飲用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和重金屬尚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警惕。
水質危害,尤其是有機物污染危害具有滯后性,許多污染產生的影響要10至年才顯現。國際的研究表明,70%以上的區域性疾病與水質有關。
水質問題之所以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也與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全國工商聯在2008年對保障飲水質量的一份提案中分析,一是中國人自古就有飲用開水的習慣,水通過煮沸祛除了水中的大部分揮發性有機物并殺死病毒和細菌,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水質的短期危害,“但也因此造成人們對水質的漠視,認為只要燒開就安全了”。實際上,“煮沸并不能完全消除因環境污染而進入水中的溶解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而它們的危害是長期性的,通常情況下不立刻顯現出來”。
不過,公眾也無需為此恐慌,“飲水標準與飲水安全的關系是,飲水標準就要求達到這個安全,F在環境里面的污染物很多,例如美國人測到環境水里面有2200多種物質,我們國家很多地方測有機污染物是幾百種,最多的是700多種,我們只有106項指標,是否可以把水的安全性表現出來?這里面有個絕對和相對的問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所水質安全監測室主任鄂學禮表示。
在他看來,“飲水標準在執行的過程中應該是絕對的,有一項指標不合格就是不合格,全都達標了就合格了,這是絕對的。但是里面有一些指標對于安全性來講也是相對的,我們的水質標準是按照十萬分之一計算的,例如致癌物是十萬分之一,這個人喝七十年這個水,每天喝兩升,十萬人里面可能有兩個人會因為這個指標得癌癥了,這里面就是相對的。所以安全就是有風險的,像我們說開車撞人,采煤要出事故,我們就不開車也不采煤了嗎?只是要把安全達到最高標準。”#p#副標題#e#
呼吁建立第三方水質檢測體系
現實中,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提高水質的措施,包括加強水源保護、在經營環節引入市場機制、嚴格成本監審等。而就如何更好地提高飲用水質量,保障水質安全、飲水健康,有專家建議建立第三方的水質檢測體系。
專家表示,應將各區域級以上重要水質檢測中心從自來水公司中徹底分離出來,在財政支出或定價成本中專門列支。“水質檢測中心應成為第三方的獨立監管機構,對行業監管部門負責。”同時,加強水質安全社會監督,向公眾大力宣傳國家水質新標準,增強水質檢測結果的透明度,發動全社會共同監督飲用水水質情況。
專家建議,可適當加大水質檢測財政投入,以國家財政撥款的方式增加水質檢測方面的資金投入,保障飲用水的安全檢測工作順利進行。
監管方面,專家建議,可以“將飲用水安全與否作為衡量政府執政能力和城市發展水平的一個標準”。
水價方面,專家建議改革水價形成機制。“在成本監審的基礎上,全面而合理地提高自來水服務價格,為提高自來水服務質量留下足夠的成本和利潤空間。”同時,建立科學的水價補貼制度,化解水價提高后對低收入人群的影響。對自來水企業,可通過調整折舊期限等方式鼓勵設施更新,以售水水量為基礎制定合理的營業收益率,鼓勵運營企業加大對水質保障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