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質量強國戰略促進質量大國崛起
質量是興國之道、強國之策。質量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關系發展可持續性,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國家形象。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質量工作,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以質取勝”,十七大報告中再次強調立足“以質取勝”。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建議我國提出并實施“質量強國”戰略。
“質量強國”戰略的內涵
“質量強國”戰略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加快質量事業發展,提升質量競爭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體謀劃。其內涵體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要依靠質量提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堅持質量優先,以質量擴大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增強質量競爭力,發揮質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推動實現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并為到2050年建成中等發達國家奠定基礎。
二是使我國躋身世界質量強國之列。在產品質量、品牌建設、人才隊伍、技術與管理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把我國建成世界質量強國。
“質量強國”的標志
“強”,是指相對于競爭對手而言,保持競爭的領先優勢。“強”的標志,最直觀地體現在競爭優勢明顯,競爭績效和結果領先于競爭對手。同時,這種強勢競爭能力不應僅僅停留在當前,也體現在長期可持續的競爭能力提升和競爭優勢保持上。
根據“質量強國”戰略的內涵,實現質量強國的標志主要體現在質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以及質量競爭力顯著增強,產品質量一流,質量管理要素優化,質量經營績效顯著,不僅要成為質量卓越的國家,而且要通過質量提升,推動實現國家整體實力的強大。
具體實現標志包括:一是質量總體水平要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質量水平要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高新技術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國際貿易話語權和定價權大幅提升。
二是涌現出一批國際知名品牌企業。通過加強品牌建設,明顯提升自有品牌擁有量和在世界100強品牌排名中的擁有量比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級知名品牌企業和大企業集團,孵育一批創新活力旺盛、以專精特為特點的中小企業。
三是質量技術基礎設施健全完善。
標準化水平躋身世界一流,承擔國際標準制定的數量和比重邁上新臺階;建成一批重大精密測量基礎設施和國家計量科技創新基地,推進檢驗檢測機構向國際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進一步拓寬認證認可服務領域,積極推進認證認可國際互認。
四是質量專業人才輩出。全社會質量素質全面提高;質量專業人才資源總量不斷增長;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質量大師和領軍人才;每萬人中質量工程師比例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建成一批質量人才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平質量創新團隊。
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必要性
“質量強國”戰略是我國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快”是指速度,“好”
則是指質量。“好”字當頭則是指質量第一。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還處于粗放型,注重速度和數量,忽視質量。具體表現為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滯后于經濟規模的增長,企業提升質量的內在動力不足,自主創新和品牌創建能力不強,原創性產品和技術不多,生產和使用中資源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因此,提升質量水平已成為我國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緊迫任務。
“質量強國”戰略是國家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在現代國際經濟發展史上,質量在大國崛起中扮演著重大的推進作用。例如上世紀50年代,德國政府實施了“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的政策,使德國制造業在戰后迅速崛起,在全球確立了“德國品牌,質量一流”的國家形象,打造出奔馳、寶馬、西門子等一大批世界級“德國制造”知名品牌。又如上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主導實施了“質量救國”戰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全面質量管理,使得日本產品憑借質量優勢大舉進入歐美和全球市場,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戰后日本的經濟奇跡,是質量強國的生動證明。正如世界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博士所評價的:“日本的經濟振興是一次成功的質量革命。”再如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為應對日本挑戰,出臺《質量振興法案》,批準設立“國家質量獎”。在一系列提升質量水平、加強質量創新措施作用下,美國在多個產業領域重奪世界第一寶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特別是在以信息和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中確立了 全球霸主地位。
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在社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解決發展速度的同時,必須解決發展質量的問題,必須把質量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來抓。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能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合力,為實現經濟由大到強而共同努力。
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迫切性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始。這個時期正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階段。目前階段我國提出“質量強國”
戰略尤為迫切,原因有三:
一是經濟的大國需要做質量的強國。經過30余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的產業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我國目前產品質量、技術等方面的水平還難與經濟大國的地位相匹配,許多出口產品的核心技術沒有掌握,我國企業還是處于加工廠的角色,出口產品的利潤多數被掌握技術和專利的發達國家賺取,因此我國目前出口額很多但利潤很少,此種情況亟待改觀。
二是我國出口產品質量亟待提升。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國采取貿易保護政策,以質量問題限制我國產品出口,質量問題已成為許多國家設置貿易壁壘的理由。另外我國出口產品很多屬于技術含量低的簡單加工產品,部分產品質量問題也的確影響了我國的形象和信譽,此種情況亟待改觀。
三是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關鍵問題。近年來,我國產 品質量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廣大消費者的信心。黨中央提出在2020年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享受高質量的生活,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意愿。這要求當前要加強質量工作,提高質量水平,確保質量安全。如果質量水平不高,質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勢必會引發系統性經濟風險,甚至會引發信用危機和社會動蕩,反過來影響發展進程。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必須加強質量基礎,堅持以質取勝,堅定不移地走質量強國之路,使我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
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社會基礎
當前我國已經具備了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社會基礎和社會環境。近幾年,注重以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的共識。目前全國已有21個省區市提出實施“質量興省”或“質量強省”戰略,有2440個市區縣開展了“質量興市”活動。實施“質量興省”或“質量強省”戰略的地區,社會整體質量意識得到增強、質量水平得到提升、質量安全嚴峻形勢得到扭轉、對外貿易得到健康發展。
同時,社會各界對國家層面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呼聲也日漸高漲。例如今年三月份召開的“兩會”,“質量強國”這個詞匯被代表、委員和新聞媒體反復提及。據統計,我局收到全國人大、政協關于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建議、提案有15件,涉及156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另外,根據對社會公眾的抽樣調查,95.1%的受訪公眾認為當前國家有必要實施“質量強國”戰略,55.1%的公眾認為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