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大學生在看“511小白事件”公告
文/圖 李珊珊 本刊記者 劉暢
近日,數則“關于河南工業大學一學生在學校進行消費維權被店主關起門毆打事件”的微博,引發大量圍觀。
5月12日下午14時,網友“落葉不是翅膀”在新浪微博發布,“昨晚河南工業大學一男生因去討要自己的手機,惹怒鐘樓下手機修理店的店長,被關到屋內毆打。今天工大學生集體聲討,此事已被媒體曝光并交予警方處理。據知,此店已涉嫌多次侵害學生權益,并已被校學生會維權部警告過。大學生是相對具有激情和良心的群體,也是國家法律道德維護的主力軍之一。”
同日近19時,河南工業大學信息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董庸昌也在新浪微博上發布了最新情況,其微博顯示:
“河南工業大學后勤集團公司已作出決定,即日起解除房屋合同,清理‘電腦維修專業店’出鐘樓地下室,今后集團公司不再與該店主發生任何經營來往。”
大學生和電腦維修專業店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記者特走訪了河南工業大學。
“黑店”坑人?
5月13日,河南工業大學新校區,來自周口鄲城、學市場營銷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告訴記者,5月11日,生物工程學院一名大二的學生被鐘樓下面修電腦的老板給打了,結果數百名學生圍堵了鐘樓下面的“電腦維修專業店”,現場“可熱鬧了”。這名學生說,店老板俗稱“小白臉”,但“可黑了,整個一黑店”,電腦重裝一次系統就收50元,“光拆開看看也要10元錢”。
在學生的指引下,記者來到鐘樓,其中百貨商店的一位老板告訴記者,“電腦維修專業店的老板叫王爽(音),大家經常都叫他小白。5月11日晚上,他跟學生因為修手機發生了糾紛,把那個學生打了。當時報警雙方都被帶走了,后來聽說王爽給了那個學生1000塊錢和解了。”
記者現場看到,曾經忙碌的“電腦維修專業店”已大門緊閉,上面貼著“河南工業大學后勤集團公司產業管理發展中心”的封條,時間為5月12日。記者注意到,店門上還標有“凡有在電腦維修專業店有維修物品的同學,請在產業管理中心進行登記”的字樣。而在店門口一角,凌亂地堆著一些橫幅和框架,其中還有一張“滾出工大”的漫畫。
記者走訪多個學生公寓發現,在宿舍樓內小黑板上均張貼有“關于‘5.11小白事件’的公示”。而大學生們普遍對“電腦維修專業店”感到氣憤。一梁姓同學忿忿地說:“這店主太霸道了,學生本身都沒錢,校園本身就是個很純潔的地方,現在弄得烏煙瘴氣,真是太不合乎情理了。”
不過,在大學校園經商的商戶對學生們指責的“黑店”并不完全認可,校園內一位手機修理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手機掉水里邊了,修修也就20塊錢。
修理電腦和手機沒有明碼標價,我們也都是看情況而定,沒有硬性標準,技術活兒,費用也就可多可少。”
“學校封鎖消息”
記者了解到,被“電腦維修專業店”店主打了的大學生,是河南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大二學生,名叫李彥宏(音),現已成為該校消費維權的“代言人”。
記者試圖采訪李彥宏,但一位學生會干部告訴記者,“你們別采訪了,這事學校都封鎖消息了,你們也問不出來什么,當事人也不會接受你們采訪的。”
不過,河南工業大學校學生會學習部部長閆帥對記者表示,“關于‘小白事件’,我覺得學生集體抗議砸店是合情合理的,畢竟學生作為一個弱勢群體在校園里本身就是被保護的,商家信譽不好,學校就應該立刻禁止,本身就是店主錯在先,我們學生這樣做,也實屬無奈,面對侵權,我們也應該站出來勇敢面對,而不是姑息和縱容。”
“我現在大四,從我來的時候這店就存在了”,據大學生們反映,已被趕出校園的電腦維修專業店“干的時間已不短了”,“幾乎每個學期這店都會出事,很多學生都被騙過”,不過,“每次都是草草了事,沒什么用”。直至“小白事件”發生。
商家進駐大學有何門檻?學校對校內商家有那些管理措施?學校究竟如何看待“小白事件”?記者試圖采訪學校相關負責人,但最終未果。#p#副標題#e#
河南工業大學宿舍樓內張貼的關于“511小白事件的公告”
校園消費維權意識欠缺?
有專家指出,“小白事件”能成為微博熱門話題,說明大學校園消費維權仍是短板,大學生們的校園消費維權意識欠缺。
現實是,近年來,由大學校園消費引發的糾紛呈上升之勢,已成為影響大學校園穩定的重要因素。
記者了解到,校園內的各類經濟實體是大學生們的抨擊焦點。許多學生認為,校園后勤由社會經濟實體經營,其在宿舍、食堂、超市等方面,存在損害學生合法消費權益的現象。具體反映在宿舍管理方面有缺陷,學生財產被盜無處索賠,宿舍管理員常有私自開鎖闖入學生寢室的行為;食堂常發生打卡多收錢,飯菜也存在價格偏高、質量不好、衛生狀況需改善的現象,有學生還反映某學校食堂竟重復使用一次性餐具;超市、維修店及小賣部存在價格比校外市場高得離譜的現象等。但盡管消費侵權行為屢屢發生,但學生維護自身合法消費權益的意識卻并不是很強。在自身合法消費權益受到侵害時,大部分學生缺乏依靠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以至于更多地選擇了放棄維權。
2011年5月,一項針對武漢5所高校大學生安全意識的隨機調查顯示,在遭遇騙局時,只有不足20%的大學生會首先想到報警,近八成大學生缺乏依法維權意識。
調查組成員在武漢的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漢東湖學院、漢口學院、武漢商貿學院5所高校進行調查,隨機抽取了200名大學生并發放了問卷。
在回答“當你上當受騙后作出的反應”時,有56名大學生選擇“自認倒霉”,87名學生選擇“告誡其他同學”,25名學生選擇“找其他方式宣泄”,只有32名學生選擇“報警”。在調查過程中,絕大多數大學生表示,自己上當受騙后,如果經濟損失不是太大,一般不會選擇報警,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這類案件太多,報警起不了太大作用;同時又害怕被其他同學知道后,被同學嘲笑。
專家對此表示擔憂,“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消費觀念、維權意識對中國消費環境的建設至關重要,有必要為大學生們補上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