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墨教授
保持中國經濟增長和企業盈利性 如何識別“新脆弱市場”
為了保證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必須確保經濟的持續增長。經濟的持續增長不僅包括了就業量的增加,也包含了提高勞動力工資水平等內容,這只有通過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才能實現。因此,中國企業需要向更有吸引力的市場進軍,而這些高盈利水平的市場現在大多都已經為一些成功的外國企業所占有。
首先,中國企業需要辨別出新進入的公司有可能發起攻擊的“新脆弱市場”(NewlyVulnerableMarkets),即:是指那些市場規則剛剛發生改變,從而使現有企業主導地位的條件不復存在的市場。
然后,中國企業應當充分利用和借助國內市場開創的結構性優勢,分析其中哪些市場是脆弱的,從而有可能被中國企業成功占領。
最后,中國企業需要依據資源和技術優勢分析,確定其中的哪些市場他們應該發起攻擊。
下面,我們便討論中國企業如何才能辨別出新的脆弱市場,以及中國企業應當對哪些市場展開攻擊。(作者: Prof. Eric K. Clemons/ 艾墨 Pajl F.Nunes/保羅·努涅斯 翻譯: 金芙杰)
中國企業的新機會:占領新的和新近變脆弱的產品市場
一、引言:確保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
中國想要實現就業量和勞動力工資水平的提高,必須在高利潤率的產品上實現生產以及出口的增長。這些產品應當是中國生產、是由中國公司設計及擁有的中國品牌,以使其生產和銷售的利潤確實留在中國。正如我們在之前的專欄中提到的①,中國需要轉變作為世界工廠,提供中間產品及其它公司品牌產品最后組裝環節這樣的競爭模式。目前正是一個很好的時機,讓中國發展起自己的蘋果、三星、寶馬等自主品牌,以替代富士通這樣的加工企業。只有這樣,中國才能確保實現高就業率、高工資水平。
然而,中國在可能帶來高利潤產品的設計、生產、出口等環節中,還面臨著一些明顯的阻礙。大多數市場、大多數的商品,現在都已經被外國公司占據領先地位。日本、韓國及一些西方企業占領了全球汽車市場,也包括中國的汽車銷售市場。日本在照相機及其它家用電子產品等領域占據領先地位,而韓國正在迎頭趕上。美國公司在信息技術行業,尤其軟件行業占據領先地位。中國也在一些領域取得了顯著突破,例如電信領域的華為公司、家電生產領域的海爾公司等。但大多數外國公司享受更大的經濟規模,更多的知識產權,有較強的基礎設施以支持研發和生產,以及更完善的國際分銷系統。在很廣泛的產品領域中,外國公司在產品風格及設計方面擁有更高的口碑,在產品安全性方面有更高的聲譽,在中國國內以及海外市場擁有更高的地位。
中國企業不能在各個行業中都發起攻擊。為了成功生產出高利潤的品牌產品,中國企業必須發現在哪些行業中,之前主導的企業新近變得脆弱、易于攻擊。“新脆弱市場”是指那些市場規則剛剛發生改變,從而使現有企業主導地位的條件不復存在的市場。也就是說,在新脆弱市場中,看起來外國公司仍保留著他們以往的規模優勢、知識產權、基礎設施、產品設計、安全性及產品風格,但是這些已不再是決定性因素。這些市場已經今非昔比,評判外國企業優勢的這些標準變得無關緊要,利潤應當從新的渠道獲得。
當然,并非所有的新脆弱市場都代表著中國以及中國企業的機會。因此,需要搞清楚哪些市場中國企業可以成功地進入,并且確實能夠占據國內及國際市場的主導地位。
二、判斷新脆弱市場中有吸引力的機會
我們認為,以下三個步驟可以用來辨別可供中國企業研究的市場機會:
首先,需要辨別出哪些是真正的新脆弱市場,從而可以使新企業向原已占主導地位的企業發起攻擊。這些可能是全新的市場,還沒有任何企業占領。或者,新脆弱市場也可能是剛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市場,現有的企業不能繼續有效地競爭,由于之前的競爭優勢發生了徹底改變。
第二,需要對由于早期優勢而具有杠桿效應的中國市場條件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其中哪些新脆弱市場適合中國企業發起攻擊。
最后,需要基于對技能和資源的分析,從而確定在這些真正脆弱的市場中,哪些是適合中國企業發起攻擊的。
三、辨別出新脆弱市場
容易受到攻擊的市場中,顯然包括有真正意義上的新市場,其中還沒有任何公司占據主導地位。中國企業在這樣的市場中,可以與所有其他的公司一樣作為新進入者加入競爭。真正意義上的新市場是否真的存在,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上百年,甚至幾千年中,人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動力能源、交通與通訊等需求,都已經得到市場的滿足。
不過,確實還存在著一些完全新的市場。例如有關環境治理的市場,清潔受污染的土壤和水,可能需要全新的技術。這對中國而言當然意味著重要的市場機會,而對各個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而言,也是重要的市場。在這樣的全新市場中,所有的企業都是新加入者,中國企業可以與任何其它企業一樣,有效地參與競爭。
另外,規則的改變也會讓一個市場成為新的脆弱市場。隨著新技術取代了舊技術,消費者的偏好也因此改變。而這一切變化都非常迅速地發生,以至于以前占主導地位的企業難以適應。這些企業的技術已經陳舊,他們的設計也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其市場份額迅速縮減。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曾經是微型計算機領域的佼佼者,但卻因個人電腦的出現而陷入絕境②。類似地,柯達公司曾經是專業人士和業余愛好者最推崇的美國膠卷和相機生產商,但隨著為專業人士設計的高端電子相機,為業余愛好者設計的價廉的數碼相機,以及幾乎所有手機都配備的像素足夠的拍照攝像功能的發展,柯達公司也最終陷入破產③。
真正的全電動、輕巧、易于停泊、小型的城市汽車,將在世界范圍內改變交通運輸以及空氣質量狀況。工業化國家幾百年來對內燃機的熱愛,對這個趨勢而言是無關緊要的,通用,豐田,現代,寶馬等公司目前的市場地位也將變得無關緊要。
安全的高速以及超高速列車,將能夠比飛機運輸更多的乘客,因為它們連接了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市,并且對乘客而言,比乘坐飛機更加方便。潔凈、綠色的替代能源不僅會為城市汽車和高速列車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且也將開啟能源供應將近無限、潔凈水供應將近無限的新時代。
四、辨別支持中國企業進入“攻擊”的市場條件
雖然辨別出新脆弱市場是首要的,但確定這些市場中哪些是中國企業值得進入的市場,同樣是重要的。下述三條標準有助于幫助中國企業在新脆弱市場中合理定位,取得主導地位。
首先,如果中國市場存在極大的潛在內需,那么,這將對中國企業參與競爭有所裨益。英國最初是針對國內及其殖民地的需求的內部市場紡織品生產者,甚至在國內生產商地位確立起來之前,英國禁止了廉價棉織物的進口。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起初是為了滿足國內消費需求而進入了汽車產業。好萊塢電影最初是針對國內消費需求而制作的。法國的葡萄酒、聯合利華和寶潔公司產品等也莫不如此。在獲得國內消費者的基礎上,借助龐大的國內市場建立起成功的自主品牌,將有助于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參與競爭,并成為主導的全球品牌。
其次,擁有對抓住市場機會必不可少的關鍵資源,對中國企業參與競爭也是有益的。這樣的關鍵資源自然包括技能優良的勞動力,也包括了稀土元素等原材料,此外,諸如專利和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也日益愈加包括在其中。
第三,如果中國企業擁有合理的計劃,在國際范圍內建立對自己品牌的信任,也將有助于其在新脆弱市場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在很多的市場中,中國有機會借助國內的需求開發本地產品,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口。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所建立起來的品牌,將成為中國企業在新的、高盈利性的出口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基礎。之前我們提到的環境治理、城市汽車、超高速鐵路、清潔綠色能源等,就是這樣潛力市場的例子。
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研究生以上的教育,也是中國可以迅速地通過國內市場建立起規模,并進而成為世界范圍的有力競爭者的一個例子。多年來,中國將最優秀、最聰明的學生送到國外,尤其美國深造。這些學生在外國院校中,在計算機科學、運營管理、信息技術等廣泛的學科中,都躋身于最優秀、最聰明的學生之列。如果足夠數量的中國畢業生深造之后回到中國,在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以及哈爾濱、南京等地的中國頂尖學校中執教,中國將很快達到一個轉折點。
#p#副標題#e#
美國大學屆時將不再擁有最優秀的年輕教師,這將鼓勵許多年輕的中國學生留在中國攻讀博士學位。美國大學屆時不再擁有最優秀的研究生,中國完全可以發展出世界上最強的研究生教育及研究項目。
下面我們再分析一下哪些市場中,中國可以發揮出國內資源優勢或者知識產權方面的優勢。中國在收購稀土元素和完善加工提煉能力方面都進行了大筆投資,而此時西方國家因為稀土元素的毒性及這些元素帶來的對環境和健康的損害,退出了與稀土相關的投資。這些稀土元素對于許多新興技術是至關重要的,其中包括先進的電子設備、電子車輛所需的電池,以及許多其他環保技術。中國目前在稀土元素方面有著顯著的資源優勢,并且也已經表示了利用這一優勢的意愿④。類似地,中國在太陽能⑤、被動式安全球床核反應堆⑥等諸多綠色能源領域,都享有顯著的知識產權以及規模經濟優勢。
在一些市場中,中國可以建立起必要的聲譽和國際范圍內的信任。這一點是可能的,我們從其它發展中國家的歷史和經驗中可以得此結論。例如日本和韓國起初都被視為劣質低價的大眾市場商品的供應者,但之后都建立起了生產高質量的汽車、電子產品的聲譽。波蘭最初被視為火腿、奶制品等農產品的出口者,而近年來作為飛機保養服務供應商在國際范圍內獲得了認可。巴西航空工業公司(Embraer)現在已經成為了小型、短途商業飛機的主導生產商和出口商。
雖然在1969年巴西航空工業公司成立時,巴西肯定還未被視為技術中心,現在這家公司位列空客和波音公司之后,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飛機生產商。
我們在之前的四篇專欄文章中,已經論述了四個基本前提條件:1)建立新的經濟倫理⑦;2)建立起基于公平競爭、法制基礎上的商業環境,鼓勵企業保護自己的品牌和聲譽⑧;3)建立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鼓勵中國企業投資于研發和創新產品開發,建立起優勢品牌⑨;4)建立有效的產品質量標準、有力的標準執行體系、透明生產過程的清晰標準,使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和消費者能夠對中國產品的質量有信心。
五、變劣勢為優勢
西方有一種說法,“需求是創造之母”。簡言之,應對困難和劣勢的需求,可以成為創造力的源泉,并最終帶來競爭優勢。
日本公寓的小尺寸,是驅使索尼公司針對其國內市場開發出小型家電產品的原因之一。汽油價格的高企,是驅使本田公司開發出用于汽車和諸如汽油發電機等其他使用汽油的機械系統的高效汽油發動機的原因之一。與其相反,美國廣泛的開闊空間使得通用汽車、福特和克萊斯勒等公司發展起來美國的汽車企業。
中國的競爭優勢,部分將來自為國內市場開發的產品,這些產品將進而引起世界范圍內的消費者共鳴。
六、地位商品、消費品和后富裕時代消費
我們的下一篇專欄將就中國國內市場以及出口市場中消費品的發展,尤其是地位商品的發展展開討論。隨著世界各國變得越來越富裕,靠外表判斷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變得更困難,而非更容易了。當人人都能負擔得起高品質的衣服時,在服裝上大筆花銷就失去了意義。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以典型的英國時尚解決了這個問題,開發了不僅昂貴,而且不方便的服裝。淺色長褲、白色的襯衫袖口和領口很容易弄臟,袖扣的設計更是沒有服務人員協助難以著裝,這些舉措使得貴族可以將他們自己和工業領域的暴發戶區分出來,但是今天的消費者則很難有這樣的耐心了。
后富裕時代的消費品,很有可能是美酒、美食,以及小件的私人奢侈品這樣的商品。在這些領域里,中國可能較難競爭,因為其他國家目前已經在風格和質量方面建立起了卓越的聲譽。因此,這些國家的商品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大的炫耀資本。今天,中國的消費者更傾向于品嘗法國葡萄酒,而非長城葡萄酒;駕駛寶馬車,而非奇瑞QQ車,作為炫耀財富的方式。
向奢侈品領域轉型對中國企業而言并非易事,但也不會是不可能的。我們之后的專欄中將探討如何尋找中國私人奢侈品的市場機會,以及如何將這些機會合理地商業化。
七、結論
我們并非建議中國應降低其投資或出口作為增長動力的重點作用,而是建議在投資的對象方面進行重要的調整,更多地投資于可能成為高盈利出口來源的產業。我們建議從作為增加就業的一種機制的低成本出口行業逐漸退出,同時向作為增加高薪就業的一種機制的高附加值出口行業轉型。我們建議引導投資離開投機性的房地產投資,避免助長房地產泡沫,并轉向對開發知識產權和產品創新的投資,同樣,這也是用以促進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和高薪就業的一種機制。
當然,中國將來所征服的全球范圍新脆弱市場的諸多情況,將牢牢地取決于中國國內市場狀況。這表明中國向成熟的經濟體又邁出一步。這樣的轉變并非投西方所好,而是出于中國人的利益。
這樣的轉變也將提升中國的經濟實力,讓西方嘆為觀止。
① http://www.zu001.cn/magzine/cover/170367.html
②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gital_Equipment_Corporation
③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gital_Equipment_Corporation
④ http://www.bbc.co.uk/news/business-17655146
⑤ http://www.guardian.co.uk/environment/2011/sep/12/how-china-dominates-solar-power
⑥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bble_bed_reactor
⑦ http://www.zu001.cn/magzine/cover/164897.html
⑧ http://www.zu001.cn/magzine/cover/168118.html
⑨ http://www.zu001.cn/magzine/cover/170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