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小外貿企業來講,最重要是革新理念,摒棄過去單純依賴數量增長的思維,要主動開拓新市場、研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做大做強品牌,形成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盡管近年來“擴內需、促消費”已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導向,但對外貿依存度較高的我國而言,出口的重要性依然讓人無法忽視。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出口企業的實際生存狀況如何?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別是什么?企業應該如何應對?政府和企業如何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青島市商務局副巡視員叢彥。
青島外貿已經出現恢復性增長
中國質量萬里行:海關總署統計的進出口數字比較樂觀,從數字上分析,青島的情況是不是和全國的情況相對應?
叢彥:2010年1-11月,我市累計完成進出口總值505.77億美元,同比增長32.1%,其中出口301.03億美元,同比增長30.2%,繼2008年度后再次突破300億美元。從產品來看,前11個月,紡織服裝出口58.90億美元,增長21.6%;農產品出口34.21億美元,增長26.4%;機電產品出口116.84億美元,增長31.8%;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0.15億美元,增長20.9%。總體來講,我們在出口總量上已經超過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在發展趨勢上與全國基本一致,出現了恢復性增長。
中國質量萬里行:今年增長這么快,明年還會不會增長這么快?
叢彥:2010年,我市出口增幅保持了較高水平,但也要看到這其中存在由于2009年出口大幅下滑造成的基數偏小因素。2011年,影響出口的外部條件不確定因素還比較多,外貿發展面臨國內外環境更加復雜和嚴峻,外貿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大,保持外貿平穩增長的機遇和挑戰并存。因此,預計明年我們出口雖能夠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但增速將有所回落。
中國質量萬里行:從宏觀大環境來看,目前影響中國出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叢彥:從國際上來看,有利條件是全球貿易復蘇的勢頭仍將延續。各國在金融危機期間陸續出臺的經濟刺激計劃對世界經濟的恢復起到了積極作用,市場信心有所增強,投資與消費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恢復;發達國家旨在刺激經濟、增加就業的努力仍將繼續;新興經濟體增長仍然比較強勁,其市場容量不斷放大;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有效維護了全球貿易的健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貿易摩擦的升級;區域貿易安排方興未艾,其快速發展有效降低了成員國企業的交易成本。
當然,也要看到一些不利因素依然對貿易增長構成了挑戰。世界經濟面臨金融危機突發因素和經濟周期性調整因素的疊加影響,全球消費不振,結構性需求不足,短期內難以脫離恢復與調整并存的狀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不斷膨脹的財政赤字成為有的發達國家短期內無法有效解決的兩大難題;歐盟部分成員主權債務危機的風險尚未完全消除;量化寬松政策帶來的流動性過剩隱憂;美歐補庫存周期拉動效應減弱;多邊經貿合作推進受阻、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也給貿易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從國內來看,有利的條件是面對“十二五”開局之年,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將進一步增強,整體向好的勢頭將得到進一步鞏固。特別是國家日前提出的繼續保持外貿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將對外貿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但也要看到國內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通脹壓力加大;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結構性用工矛盾日益加劇;人民幣匯率的升值預期依然較大;節能環保方面的成本繼續增加等不利因素,仍然是出口企業不得不認真面對的問題。
具體到企業來講,相信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發展,特別是經歷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我們的外貿企業競爭力在不斷增強。在“轉方式、調結構”戰略實施過程中,我市出口企業在自主創新、品牌培育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對南美、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的開拓成效明顯,其出口競爭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政企聯手應對新難題
中國質量萬里行:從企業角度看,匯率問題、通貨膨脹問題、土地使用費、勞動力成本與用工難問題、資金鏈問題等等,現實壓力仍然比較大,企業在這種情況下生存狀況如何?
叢彥:當前,外貿企業的經營壓力的確比較大。一是人民幣升值擠壓了出口利潤。美元仍是我市出口企業的主要結算貨幣,占全市出口貿易結算的相當大比重。我市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利潤微薄,人民幣的持續升值使得企業經營變得艱難。二是原材料的高位波動增加了出口成本。我市紡織服裝出口企業有近3000家,出口額占全市的20%。下半年棉花等紡織原料價格的大幅波動給出口企業造成了訂單流失、流動資金周轉壓力增大等困難。三是勞動力緊缺降低了出口效率。目前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緊缺現象難以有效緩解。例如有的水產品加工企業長期存在30%左右的缺口,造成有單不敢接。許多企業不能滿負荷開工,延長了出口交貨期,影響了出口進度。四是形勢變化難測影響了出口接單。當前,原材料價格、匯率等外部因素的復雜變化造成出口企業難于形成準確預期,給企業出口報價帶來困擾。很多企業目前只與客戶就產品款式、規格等進行談判,而暫不確定出口價格,且基本上以接3個月的短單為主。當前,我們外貿企業與國外客戶的議價能力普遍較弱,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出口效益的改善。另外,對于大多數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企業而言,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和勞動用工結構的變化將給企業管理與經營帶來新的難題。
調整轉型意味著要搶抓新機遇中國質量萬里行:這種情況下,企業應如何應對?叢彥:從我們調研情況來看,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出現了訂單轉移,甚至是企業搬遷。但更多的企業積極響應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部署,結合自身實際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產品結構調整。有的服裝企業利用倒逼機制,實施從無品牌到有品牌、從低檔次到高檔次轉變,加大研發和創新力度,逐步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市場結構調整。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前11個月,我市對新興市場出口同比增長40%以上,大大高于全市平均增幅。青島是全國輪胎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去年遭遇美國輪胎特保案以后,我市輪胎企業采取了積極應對措施,有的企業一方面針對美國、歐盟等市場開發了雪地胎、低噪胎等多種新產品,規避了高額關稅和技術性貿易壁壘。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南美、中東等市場。今年我市輪胎出口不僅沒有下降,而且實現了較快增長。
中國質量萬里行:但無論哪種調整,對企業特別是對中小企業來說,往往知易行難。
叢彥:調整就意味著要搶抓新機遇。對中小外貿企業來講,最重要是革新理念,摒棄過去單純依賴數量增長的思維,要主動開拓新市場、研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做大做強品牌,形成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比如,有的企業大膽“走出去”在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投資設廠,有的企業建立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MTM電子商務平臺,有的企業在發達國家設立了熟悉當地消費需求的設計團隊和營銷隊伍,有的企業通過兼并收購獲得了上游資源,有的企業直接從終端市場購買成熟品牌和銷售渠道等等,這些都是外貿企業轉變增長方式的好榜樣、好做法。
中國質量萬里行:在企業轉型升級調整過程中,陣痛是不可避免的,政府應該做些什么,如何與企業形成良性互動?
叢彥:作為商務主管部門,我們2011年將通過優化外貿經營環境,圍繞“轉方式、調結構”和“拓市場、找訂單”兩大重點,加強政策引導,打造貿易服務、電子商務、融資擔保、出口退稅、信用保險、貿易救濟等6大公共服務平臺,幫助外貿企業實施轉型升級。
一是鼓勵企業用好、用足各級政府出臺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技術改造和研發創新,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擴大“三自三高”產品出口。二是支持企業“走出去”開拓新市場。針對出口企業對新興市場缺乏了解,客戶資源少,聯系渠道不暢的情況,由政府牽頭組織企業到國外開展經貿洽談,開發新興市場。三是“請進來”
采購商,幫助企業找訂單。聯合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邀請沃爾瑪、家樂福、特易購、歐尚、佳世客、迪卡儂等大型國外采購商來青舉辦跨國采購會,給企業創造尋找新訂單的機會。四是推動企業進一步運用電子商務,開辟貿易新渠道。加強與電子商務運營商的合作,進一步完善“青島國際貿易服務平臺”功能,為中小外貿企業提供融資、物流、報關、退稅、外匯核銷等一攬子服務。
五是努力緩解融資難。進一步完善外貿企業融資貸款意向在線登記系統,與有關商業銀行、擔保機構建立企業融資需求對接機制,鼓勵開展金融產品創新,充分發揮現有出口退稅賬戶質押貸款、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等多種手段的作用。六是引導企業提高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利用我國與東盟等地區的自由貿易優惠協定擴大資源型產品進口,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經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