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在制造業名城浙江永康調研發現,當地政府以振興實業為支點,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實業興市”成為當地顯著的經濟符號。
在國際國內各種復雜困難條件下,當前中國經濟最需要的是“穩中求進”,而這顯然需要各級政府發揮在市場機制下的“制導”作用,既引導企業、市場的行為按照符合客觀規律的方向發展,又控制和糾正不符合客觀規律的行為,以實現中國經濟的“軟著陸”。
城市經營戰略的科學選擇
永康,是地處浙江省中部的一個縣級市,以制造業發達聞名全國,有“中國門都”、“中國休閑運動車之都”、“中國口杯之都”、“中國家居清潔工具之都”、“中國五金名城”之稱,2012年,永康市又獲得了“中國電動工具之都”和“中國五金之都”的榮譽稱號。
永康市質監局局長楊可忠告訴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永康的地理特征為“七山一水二分田”,靠種地根本填不飽肚子,因此永康歷史上就多手工藝人,最終演變成了今天的“永康制造”。
但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永康的工業經濟在經過幾輪飛躍發展后,開始進入瓶頸期。
正如當地政府所清醒看到的:“我市工業經濟發展正面臨著要素瓶頸、機制僵化、情緒自滿等制約,增速有所放緩,產業在低層次徘徊,如何以更加創新的思維、更加開放的理念、更加高效的服務、更加完善的機制努力開創我市新一輪發展局面,是擺在全市上下迫切需要思考解決的課題。”
記者了解到,永康制造業企業約有萬家,但整體格局呈“低、散、小”之勢。
永康市市長徐華水幽默地形容,永康的中小企業“鋪天蓋地”,但真正“頂天立地”的大企業鳳毛麟角。
更讓人憂慮的是,近年來,由于投資炒作盛行,一夜暴富神話上演,使得虛擬經濟對于實體經濟的影響走向負面。瘋狂的股市圈錢、樓市暴漲,讓一些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家“無心戀戰”。有人說“自己辛辛苦苦辦企業,還不如買一套房來錢快”。
這導致一些實體經濟企業,一心想上市、圈錢,有的企業甚至刻意按照上市規則來包裝自己,并非實實在在去提升企業技術和核心競爭力。
曾引起全國廣泛關注的“老板跑路潮”就是極端的例子。
顯然,這種情況下,政府應該為了社會利益監督廠商的活動,防止市場機制失調后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建立平等、公正的資源分配秩序。
“工業強市”的路徑優化從全國范圍來看,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資金成本增加,是三個直接導致實業公司出現微利局面原因,而訂單減少,出口萎縮,企業稅負較重等,也是制約實業生存發展的主要因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要扶持制造業發展,提高實業公司的競爭力,政府應通過創新機制、政策傾斜、結構性減稅等手段針對性地為企業減負提效。
永康人顯然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工業強市”戰略確定后,與之配套的“扶百家企業、促百億投資”為主題的“雙百工程”很快出臺。這是由永康51個部門對接101家企業,提供保姆式一對一服務的大型服務工程。市經信局局長李興旺告訴記者,重點服務的百家企業都是有科技項目、有央企對接項目、有技改項目、有內(外)資項目、有永商回歸項目、有股改要求、有兼并重組要求、有精細化管理要求、有重點難題辦理要求和有發展潛力的“十有”工業企業。
與此同時,為了著力破解實體經濟發展中所遇到的“融資難、投資難、創新難、贏利難”等問題,充分調動興實體、強實業的創業激情,永康市直機關還開展了“興實業、強實體、解難題、謀發展”的企業服務調研活動。到4月中旬止,全市10個工作組共100多位市、鎮機關干部走訪了工業企業504家,累計發放各種調查表1000余份,收回調查表399份。
根據實際情況,最后確定列入交辦難題的共320個。而從中篩選出101個具有代表性的難題,由經信局、發改局、科技局等51個市政府各部門、垂直管理部門及金融部門聯手結對幫扶。其中14項被列為永康市重點交辦難題,由市領導掛帥破解。
永康市委書記張偉亞指出,工業強市的路徑優化,要做到理念上先行,把全市上下的注意力引導到發展實體經濟上來,使民間資本有信心、有條件投資于實業發展。
要在政策上傾斜,以最優的政策打開實體經濟贏利空間。要在轉型上發力,重點做好“扶、轉、投”文章,力爭工業投入上百億。要在服務上著力,各地各部門結合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明確職責,細化措施,扎實推進全市實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今年7月22日,永康市又出臺了指導工業轉型提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綱領性文件——《關于堅持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的決定》,明確了工業強市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重點任務,確定了工業發展的產業定位、實現途徑和保障措施。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永康憑借傳統優勢成長為制造業名城,但隨著各種資源約束和成本的上升,如何保持這種優勢并盡快完成蛻變是重大的課題。
我們還處于工業化的上升期,必須腳踏實地往前走。”永康市分管工業的副市長呂群勇說。
效果初現
永康市實業興市、工業強市的戰略及配套組合拳已效果初現。
春洲鋁業總經理朱金洪告訴記者,其擁有世界發明專利的新產品陶瓷覆底鍋,“不僅讓我們賺足了人氣,關鍵還是借此把市場定價的話語權從客商手里轉到我們生產廠家,如今月產30萬只陶瓷覆底鍋還滿足不了客商需求,亟待追加投入擴容,有此好形勢得益于新技改項目的順利完成,也多虧市里的扶持,借了“雙百工程”的東風。”
朱金洪所說的技改項目是其年產600萬只高技術陶瓷復合材料炊具生產線技改項目,這個總投入2億多元的項目從去年開始上馬,目前已累計投資近1.6億元,整個生產線已有80%投產。從3月份開始,全新陶瓷覆底鍋已上市,但每月30萬只的產量還遠供不應求。
“當前我們還在追加投入,等這條炊具生產線全線完成,月產量就能達到60萬只。”朱金洪充滿期待地說。記者了解到,春洲鋁業的陶瓷覆底鍋之所以暢銷,是因為其有世界發明專利的獨到科技,這種鍋能在電磁爐和煤氣灶上通用,常見的鍋具做熟牛排需要花費8分鐘,但它只需4分鐘。
此外,它還是綠色環保產品,所有產品從材質到安全設計等,要通過28道檢測,各方面均達到歐洲標準。
“我們技改項目能投產這么快,這跟結對幫扶的領導和部門分不開,他們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務。”朱金洪說,“市里的工業強市戰略及配套政策對企業確如東風,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對企業立足練好內功很有幫助,只要政策延續下去,我們就有信心,永康的實業公司也必能長久獲益。”
“實體經濟盈利空間受到擠壓,是我國宏觀經濟中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說,地方政府如何通過引導、調控,真正讓做實業的企業有“奔頭”,不光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更能避免產業的“空心化”。
事實上,在世界范圍內,振興實體經濟也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緩解經濟頹勢的有力抓手。
如美國現在就大力加強制造業,試圖重振制造業。“這是當前國際上的一個趨勢,”美國問題專家陶文釗說,“以前有一種說法,越是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就是服務行業)占得比重越大,占百分之七十幾,忽視了制造業,這次經濟危機給全世界一個教訓,還是要發展實體經濟”。
而在永康,目前踏踏實實做實業,專心致志做產品已成為廣大企業的共識。
記者走訪的永康本土企業,如中國超人集團、浙江中信廚具、浙江道明光學、正陽實業等公司,均表達了堅持做實業不動搖的決心。“這么多年來,我們經受住了誘惑,以后也會堅定地把實業進行到底。”浙江道明光學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鄭勇說。